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關乎民生、民心,涉及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農村生活方式變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目前,北方各地圍繞國家清潔取暖規劃正在積極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工作,一些地方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但是,實踐證明,逾越當前發展水平,改變傳統生活習俗,實施簡單的能源替代,在農村難以實現,也不可持續,更不能用解決城市問題思維去解決農村問題。
北方農村居民仍以分散式爐灶炕炊事取暖為主,這是我國農村居民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出來的經濟、實用、效果好的用能方式,深度融合農村傳統生活習俗形成爐灶炕文化,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普遍性,短期內難以改變,生物質爐具的應用就可以很好的解決此問題
當前飽受詬病的農村炊事取暖污染嚴重問題,主要是由于農村仍普遍使用低效爐灶炕粗放式燃燒劣質散煤和生物質造成。大量實踐證明,圍繞農村爐灶炕實施提質增效,對減少燃料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居民室內空氣質量具有顯著效果。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實施的全國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工程,使農村生活用能得到一次大范圍的提質增效。這種看似小改小革的措施,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節能減排成就,獲得國際廣泛認可。
2018以來,行業基于“燃料適配爐具”開展了三次農村清潔取暖爐具“領跑者”測評活動,列入《農村清潔取暖爐具“領跑者”目錄2020》的產品性能,滿足NB/T 34006-2020《清潔采暖爐具技術條件》采暖熱效率和大氣污染物排放“1級”指標要求。一些暫不具備雙替代的地方,圍繞“燃料適配爐具”實施的生物質取暖、“好煤配好爐”或“清潔爐具+”作為托底項目試點示范,減煤減排效果顯現。由此可見,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實施“燃料適配爐具”戰略,成本低、易實施、見效快、可持續。
近年來,北方地區積極貫徹落實《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尤其是先期依托國家及地方財政補貼實施項目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但是,據調研和媒體報道,個別雙替代地區出現了返煤現象,業界專家擔心,若補貼退坡后,會存在二次改造和返煤風險。先期完成改造的地區如何鞏固成果,規范運營,持續推進,政府和居民都承受著較大壓力。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行動開局之年,國家對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支持范圍進一步擴大,新一輪財政補貼即將開啟,在推進生物質清潔取暖承前啟后的關鍵之際,為避免這些享受補貼啟動項目實施的市縣(區)再次因老問題陷入發展窘境,并找到有特色的、適宜的發展新路徑,特匯編本案例以供借鑒。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