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08〕105號)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保持農業生態平衡,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并重,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補貼引導作用,因地制宜、穩步推進,通過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工業化、基料化(以下簡稱“五化”)利用,培育和壯大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為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基本原則
1.農業優先,多元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必須堅持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優先滿足農業需求,統籌兼顧,逐步拓展利用領域。
2.市場導向,公眾參與。鼓勵企業、農民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結合的利益聯結機制。
3.科技支撐,鼓勵創新。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提高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加快先進、成熟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著力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領域共性和關鍵性技術難題。
4.規劃先行,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原料供給、運輸半徑、儲運成本等因素,科學規劃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布局,避免行業間爭搶資源,抬高成本。
5.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選擇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建設示范工程。扶持重點企業,以點帶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
(二)總體目標
1.2015年底,以城郊為重點,初步建立起農戶、收儲企業、加工企業三方風險共擔、利益聯結、均衡發展模式。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50%,利用秸稈828萬噸。
2.2016年,各區、縣(市)全面開展秸稈綜合利用“五化”建設,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62.74%,利用秸稈1029萬噸。
3.2017年,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秸稈收集、儲運、加工和利用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產業化格局,全面實現秸稈禁燒。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24%,利用秸稈1316萬噸。
三、主要措施及方式
(一)秸稈肥料化利用。通過鼓勵使用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利用秸稈積造有機肥等方式,推廣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和耕地培肥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
1.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大力推廣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水稻秸稈還田技術和玉米免耕播種等保護性耕作技術。3年累計新增還田面積600萬畝,利用秸稈306萬噸。
2.推廣玉米秸稈高溫造肥直接還田技術。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玉米秸稈高溫造肥直接還田技術和玉米秸稈腐熟劑技術實驗。到2017年,秸稈高溫造肥直接還田示范面積達到30萬畝,利用玉米秸稈20萬噸。
3.大力扶持配肥站工廠化秸稈造肥。在有機肥產業發展具有一定基礎的地區,推廣利用秸稈工廠化造肥,加大利用秸稈配制生物有機肥扶持力度。到2017年,生產秸稈生物有機肥30萬噸,利用秸稈25萬噸。
(二)秸稈能源化利用。通過秸稈直燃發電、固化成型、生物天然氣等能源化利用,有效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排放,優化能源結構。
1.實施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統籌規劃,建設30MW秸稈發電項目3處、6MW以下分布式秸稈發電項目4處。利用秸稈115萬噸。
2.實施秸稈固化成型燃料項目建設。以秸稈成型燃料代煤試點村為重點,以不低于500個農戶需求,建立秸稈固化燃料加工廠1處,配套建設秸稈收儲點1處,每戶配套補貼購置生物質鍋爐1臺,利用秸稈106萬噸。
3.實施生物天然氣項目建設。規劃建設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天然氣項目6處,利用秸稈18萬噸。
4.實施生物質鍋爐示范推廣項目建設。在建成區、工業園區外供熱和燃氣管網無法覆蓋的區域,鼓勵采用秸稈固化燃料替代燃煤,以生物質鍋爐替代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在城郊、小城鎮和新農村試點村先行示范推廣戶用生物質鍋爐。
(三)秸稈飼料化利用。在秸稈資源豐富和草食性牲畜養殖量大的重點區域,積極推廣秸稈黃貯及“三化”(氨化、堿化、鹽化)技術,支持有條件的養殖大戶、農業合作社成立專業化公司,改變傳統的飼喂方式。利用秸稈200萬噸。
(四)秸稈工業化利用。推進秸稈工業化利用產業加快發展,重點支持秸稈板材、秸稈造紙、秸稈乙醇項目。
1.支持發展秸稈造紙產業。在秸稈資源豐富、環境承載能力強、交通便捷的地區積極引進秸稈造紙產業,力爭盡早投產達效。
2.支持秸稈新型建材產業項目建設。在已建成的秸稈新型建材產業項目擴大產能的基礎上,新建一批秸稈新型建材項目,每處年處理秸稈20萬噸以上。
3.支持秸稈纖維素乙醇項目建設。積極推進秸稈纖維素乙醇產業發展,支持行業內技術成熟、秸稈消納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投資建設秸稈纖維素乙醇項目。
(五)秸稈基料化利用。穩步提高食用菌產業帶產能,突出抓好猴頭、香菇、杏鮑菇、白靈菇、姬松茸等珍稀食藥用菌的開發利用,不斷擴大食用菌產業對秸稈基料的需求水平。利用秸稈3萬噸。
四、補貼政策
補貼政策執行期限從2015年起至2017年止。
(一)玉米秸稈還田補貼。在省深松整地補貼基礎上,對深松整地并進行秸稈粉碎還田的每畝補貼20元,所需資金由市農業發展資金承擔。
(二)能源化利用政策性補貼
1.秸稈固化成型設備購置補貼。按設備購置價格的10%,對秸稈成型燃料加工企業給予一次性補貼,所需資金由市節能專項資金承擔。
2.生物質鍋爐補貼。對城鎮以生物質鍋爐替代燃煤鍋爐的用熱經營業戶和單位,每蒸噸一次性補貼1.5萬元,所需資金由市排污費承擔;對農村使用生物質鍋爐的農戶進行補貼,每臺一次性補貼600元,由市和區縣(市)財政各承擔50%。
(三)飼料化利用政策性補貼。對新建青、黃貯窖建設進行補貼,每立方米補貼20元,所需資金由市農業發展資金和區縣(市)財政各承擔50%。
(四)工業化利用政策性補貼。對年利用秸稈20萬噸以上的秸稈工業化利用項目(板材、乙醇等)實施以獎代補,每噸補貼25元,所需資金由市工業化發展資金承擔。秸稈造紙項目另行規定。
(五)秸稈收集作業機械購置補貼
1.秸稈還田作業機具補貼。依托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重點裝備秸稈還田作業機具,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累加三分之一補貼,所需資金由市農業發展資金承擔。
2.摟草機、撿拾壓捆機、抓草機等秸稈作業機械補貼。按照年度資金計劃、秸稈企業分布和秸稈收儲規模,分區域、分批次實施。依托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增配摟草機、撿拾壓捆機、抓草機等秸稈作業機械,采取省、市聯補政策,其中,摟草機、撿拾壓捆機補貼標準不超過機具價格的60%,抓草機補貼標準不超過機具價格的30%。所需資金由市農業發展資金承擔
(六)秸稈原料收儲中心建設補貼。對秸稈加工企業自建的秸稈收儲中心或與秸稈加工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的企業、合作社建設的秸稈收儲中心,在用地方面給予支持;在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補貼。
(七)專業培訓補貼。有計劃地對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中秸稈還田機械操作管理、秸稈田間收集打包作業、收儲環節檢測、秸稈造肥以及安全生產等關鍵環節的管理和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并對培訓經費予以補貼,所需資金由市農業發展資金承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區、縣(市)政府主體作用。各區縣(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主動作為,綜合施策。各區縣(市)政府作為秸稈綜合利用的主體,要制定本地區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搞好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認真組織實施,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人、目標明確、措施具體。市農委要將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按年度分解到各區、縣(市)及相關部門,并建立考核機制。
(二)發揮部門優勢,形成資金政策支持合力。市發改、農業、工信、財政、環保、畜牧獸醫、國土資源、國稅、地稅和供電等部門要發揮各自職能,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對城鎮以生物質鍋爐替代燃煤鍋爐和農村使用生物質鍋爐、秸稈工業原料化利用、新增青黃儲窖、購置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加工設備、秸稈還田作業及購置機具、秸稈收儲中心建設、購置收集機具等補貼,要分別納入相關部門專項資金計劃;國土資源部門要在秸稈收儲用地方面給予支持;供電部門要在秸稈發電上網和秸稈初級加工環節電價等方面給予支持;國稅、地稅部門要按規定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給予稅收優惠。
(三)堅持統籌規劃,加快原料收儲體系建設。擴建或新建秸稈收儲、加工、利用項目都要統一規劃,合理配置,長效推進。加快原料收儲體系建設,切實解決我市秸稈收儲季節性強、收集強度大、儲存難、收益低和收儲運等環節的利益難以平衡等問題。鼓勵秸稈加工企業利用現有空置場地或廢棄地建設秸稈收儲中心;支持與加工企業有合作或與收儲區域有作業聯系的秸稈收儲企業、合作社建設秸稈收儲中心,為新建和擴建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落地、擴大產能提供原料保障。
(四)加快技術創新,加大對加工環節的扶持力度。鼓勵研究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鼓勵引進開發先進實用的秸稈收集、儲運、利用技術工藝和裝備;扶持引導基層服務組織發展。加大對秸稈“五化”利用生產加工企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落實好秸稈加工利用技術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將符合條件的秸稈綜合利用產品、設備納入《政府集中采購目錄》。
(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破解原料收購資金難題。通過政府推動、補貼引導、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建立農民、收儲企業、加工企業三方受益的利益聯結機制,重點推廣秸稈收儲企業和合作社為農民代收、代耕置換秸稈原料的收集模式。針對秸稈收儲企業、合作社、加工企業在短時間內集中大量支付資金困難的問題,充分發揮融資擔保平臺作用,將政策性貸款向秸稈收儲企業傾斜,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融資機制。
(六)加強綜合執法,搞好宣傳教育。公安、環保等執法部門和各區縣(市)政府要本著疏堵結合的原則,在嚴格執法,依法禁燒、限燒的同時,大力宣傳焚燒秸稈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以及秸稈綜合利用對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益處;普及相關知識和技術,宣傳有關政策、典型經驗和做法;用技術指導群眾,用示范帶動群眾,用效益吸引群眾,逐步提高公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