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吉林白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中國爐具網    作者:管理員    來源:白城市生態環境局    日期:2023-11-17 09:26:41    瀏覽:803
100

近日,吉林省白城市生態環境局印發白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指出,推進能源領域協同增效。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推進能源低碳化轉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推廣農村地區天然氣供暖、生物質鍋爐集中供暖、電能供暖等清潔供暖方式,加快太陽能、地熱能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穩妥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開展深層地熱供暖試點。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具備條件地方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加快配套天然氣管網和電網建設。重點削減散煤等非電用煤,逐步削減小型燃煤鍋爐、民用散煤用煤量。定期開展煤質檢查,嚴厲打擊劣質煤炭進入市場流通銷售。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完成省級下達的任務。

推進城鄉建設協同增效。優化城鎮規劃布局,將碳達峰碳中和理念融入城鄉建設和運行管理各環節。合理規劃城市建筑面積發展目標,推進城鎮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進一步提高,持續提升綠色建筑品質,推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作。積極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綠色建材產品采信應用,大力推進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大力推進既有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減污改造,推廣使用綠色建材,結合白城實際使用太陽能、地熱、空氣能、工業余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滿足建筑供熱等用能需求。

推進農業領域協同增效。建立健全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共贏的利益鏈接機制,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嚴格實施秸稈全域禁燒。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支持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畜禽糞污就地就近轉化還田。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節能農機裝備。大力推廣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綠色用能模式,加快發展農業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

白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根據省生態環境廳等七部門印發的《吉林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吉環發〔2022〕16號),結合白城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但也要看到,我市生態環境保護正處于新老問題交織疊加的復雜階段,生態環境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問題還較為突出,傳統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碳達峰碳中和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質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任重道遠。同時,基于傳統污染物和碳排放特征,減污降碳協同是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污染問題的戰略路徑,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和降低減碳成本的有效手段。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扎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綠色低碳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白城市“十四五 ”國民經濟發展定位及目標,搶抓國家“雙碳 ”政策機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減污降碳為總抓手,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守底線、提質量、惠民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繪就綠水青山白城畫卷,為新時代現代化白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工作原則

強化系統推進。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科學把握節約資源、降低排放和污染治理的內在規律,在工作目標、區域、領域、任務、措施、監管等方面協同發力,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治理,以生態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碳達峰。

強化源頭防控。針對環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頭,突出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強化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符合我市實際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強化科學施策。統籌水、氣、土、固廢、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精細管理,增強污染防治與碳減排的協調性。

強化創新引領。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標準、政策體系和統計、監測、監管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基礎能力。發揮各類主體積極性和創造力,鼓勵先行先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引領,加強典型經驗做法推廣,推動實現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點領域結構優化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協同增效原則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重點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減污降碳協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全市減污降碳協同管理體系更加完善、能力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碳減排與空氣質量穩定改善協同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水、土壤、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治理水平顯著提高,為實現碳中和提供強有力支撐。

三、加強源頭防控

(四)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發揮“三線一單”協同管控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銜接國家和省要求,將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充分發揮“三線一單”成果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環境準入約束作用,聚焦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整,科學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各類生態保護底線約束,強化對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管控,逐步形成優勢互補、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落實國家、省制定的以區域環境質量改善和碳達峰目標為導向的產業準入及退出清單制度。(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生態環境準入管理。強化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源頭管控。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嚴格控制新增項目,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審批要嚴格落實國家、省、市的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三線一單”、環評審批、取水許可審批、節能審查以及污染物區域削減替代等要求,采取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提升高耗能項目準入標準,能耗、物耗、水耗要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水平。按照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要求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加強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相關項目管理。利用生態環境影響相關評價方法和準入要求,發揮地域優勢,謀劃引進大型風電、光伏項目,建設吉林西部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推進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要求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有效利用的高耗水行業項目,嚴格控制新增取水許可。(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水利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持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碳排放。積極推動綠色出行,深入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宣傳活動,引導公眾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提高綠色出行比例。加大綠色產品采購力度,擴大綠色產品市場 。鼓勵綠色產品消費,推廣選用綠色、環保、可循環產品,嚴厲打擊虛標綠色產品行為。深入開展反奢侈浪費、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發揮黨政機關節能減排引領示范作用,健全節約資源能源管理制度,推行綠色辦公,加大綠色采購力度,積極創建節約型機關。(市發展和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突出重點領域

(七)推進工業領域協同增效。強化空間、總量、準入三條紅線對產業布局的約束,按照國土空間定位和生態環境綜合功能分區管制要求,堅持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引導產業向工業集聚區集中。調整優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不符合生態環境功能定位的產業布局。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為產業轉型注入新動力,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進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對重點工業企業開展節能診斷服務及工業節能監察工作,進一步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引導工業企業加大對先進適用節能技術設備、工藝的投入力度,推進工業節能和能效水平提升。開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推動一些企業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積極探索推進清潔生產審核與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管理制度有效銜接,以清潔生產審核支撐排污許可證科學核發,促進排污許可規范實施與常態管理。加快推進工業產品生態設計和綠色制造研發應用,在重點行業推廣先進、適用的綠色生產技術和裝備。鼓勵白城市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積極鼓勵各類制造業企業大力生產綠色產品。鼓勵重點行業企業探索多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技術工藝。(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進能源領域協同增效。積極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推進能源低碳化轉型。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我市可再生能源比較競爭優勢,實施“ 電源、電網、負荷、儲能 ”一體化建設,進一步降低終端電價水平,減少企業用電成本,推進電力本地消納,打造清潔能源“ 高地 ”、用電成本“ 洼地 ”。謀劃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發展氫能產業,打造中國“北方 氫谷 ”。加快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和白城綠電產業園區建設,建設吉林西部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和綠色能源消納示范區。全力推進風、光兩個千萬千瓦基地建設,重點抓好華能、大唐、魯固直流等重點項目;到2025年,全市力爭新增清潔能源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年制氫3萬噸。因地制宜推廣農村地區天然氣供暖、生物質鍋爐集中供暖、電能供暖等清潔供暖方式,加快太陽能、地熱能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穩妥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開展深層地熱供暖試點。加快煤炭減量步伐,具備條件地方實施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加快配套天然氣管網和電網建設。重點削減散煤等非電用煤,逐步削減小型燃煤鍋爐、民用散煤用煤量。定期開展煤質檢查,嚴厲打擊劣質煤炭進入市場流通銷售。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完成省級下達的任務。(市發展和改革委、市能源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推進交通運輸協同增效。優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結構,探索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加快提升鐵路運輸能力,配合推進實施長白鐵路提速工程和齊齊哈爾-白城-通遼鐵路建設,打通吉林西部進京高速客運通道。建設城市綠色物流體系,實現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物流供應鏈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氫燃料物流運輸通道。引導培育“ 共享型 ”交通運輸模式,規劃城市慢行系統,加快完善步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系統,提升綠道網綜合服務功能。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實施公共汽車和物流配送車輛清潔能源替換行動,推進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優先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新增新能源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比例達到國家有關要求。支持城鎮新能源汽車加氫站、充換電站及充電樁建設。(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能源局、沈鐵集團白城車務段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推進城鄉建設協同增效。優化城鎮規劃布局,將碳達峰碳中和理念融入城鄉建設和運行管理各環節。合理規劃城市建筑面積發展目標,推進城鎮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進一步提高,持續提升綠色建筑品質,推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作。積極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綠色建材產品采信應用,大力推進建筑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大力推進既有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減污改造,推廣使用綠色建材,結合白城實際使用太陽能、地熱、空氣能、工業余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滿足建筑供熱等用能需求。鼓勵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等過程中同步實施建筑綠色化改造。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中統籌考慮減污降碳要求,推進農村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的銜接,建立實用性資源回收利用制度 。2025年,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實現全覆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集中整治完成,力爭實現全市村莊生活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置。(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進農業領域協同增效。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加強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廣商品有機肥,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堅持市場運作、企業主體,逐步建立健全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激勵機制。優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廣優良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協同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到2025年,化肥利用率達到43%,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化學農藥使用強度力爭比“十三五”期間降低5%。建立健全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共贏的利益鏈接機制,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嚴格實施秸稈全域禁燒。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支持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和利用等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畜禽糞污就地就近轉化還田。全力構建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推廣稻魚綜合養殖、漁光一體等多層次綜合水產養殖模式。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節能農機裝備。大力推廣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綠色用能模式,加快發展農業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和草原局、市能源局、市畜牧業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推進生態建設協同增效。堅持造育并舉、恢復保護共進,加大“三北 ”防護林建設力度,重點推進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建設。實施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對現有采伐跡地、其他宜林地等進行人工造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適地適樹,高標準造林,優先選擇鄉土闊葉樹種,增加森林覆蓋率。對臨時占用林地和現狀無立木林地實施生態修復,采取林分改造等生態修復手段,配置針闊葉混交、喬灌草結合、異齡復層林, 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因地制宜集約規模開展草原恢復,采取圍欄封育、草場改良、禁牧和人工種草等措施,實施“ 三化草場 ”治理,使草場“斑禿 ” 填實,促進草原內部聯通,增強草原生態功能 。到2025年,草原圍欄42. 14萬畝,草原改良35. 16萬畝,人工種植羊草和紫花苜蓿 9.63萬畝。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實行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建立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網絡體系。依托自然保護地等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動態監測生物多樣性變化情況,切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松嫩平原內陸灘涂、沼澤濕地為重點,在向海、莫莫格、嫩江灣、牛心套保、鎮賚環城、包拉溫都等重要濕地,采取河湖水系連通生態引水補水、建設生物圍欄、植被補植等措施,強化濕地保護與恢復,完善保護基礎設施,確保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濕地保有量實現動態平衡。通過最大限度保留濕地自然生態特征,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進一步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著力構建連通重要濕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的濕地保護恢復連通區。到2025年濕地生態補水3.76億立方米,建設枸杞、檉柳等生物圍欄15公里,完成蘆葦、水稗草等濕地植被恢復5萬畝。以城鎮綠化美化、美麗鄉村建設和綠色通道工程為重點,面向村屯、道路、堤岸綠化,積極構建以城帶鄉,城鄉聯動的一體化綠化美化格局。在農業、林業、水資源、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及城市、生態脆弱區積極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市林業和草原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優化環境治理

(十三)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以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大力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工業爐窯、柴油貨車 、揚塵和秸稈露天焚燒五大專項治理,推動PM2.5和O3污染協同控制。持續加強鋼鐵、火電、鑄造、水泥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無組織排放監管,對物料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進行嚴格管控。深入實施鋼鐵、大型燃煤鍋爐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治理,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深入推進化工、制鞋、印刷包裝、涂裝、橡膠塑料制品等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積極推進原輔材料和產品源頭替代。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和碳排放協同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分類管控機制,動態更新應急減排清單,組織開展污染天氣應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推進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大力實施節水行動,積極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快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加快企業節水改造,推廣節水工藝,推進現有企業和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改造,全面推進白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推動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實現“ 兩轉變 、兩提升 ”。推進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優化工藝流程,顯著提高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處理效率。實施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選擇符合農村實際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和模式,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設施運行維護,規范資源化利用方式。加快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竣工驗收及連通,推進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等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加快實現城鎮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協同控制。嚴格依法合理規劃污染地塊土地用途,鼓勵農藥、化工等行業中重度污染地塊優先規劃用于拓展生態空間,降低修復能耗。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對重點監管單位污染防治,持續推進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嚴格污染地塊修復管控,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符合相應規劃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地塊方可進入用地程序。探索土壤治理與修復新模式,優選適合本地的易推廣 、低成本、效果好、節能降耗的技術路線。農業用地落實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類耕地分類管理制度,強化受污染耕地的風險防控和安全利用。(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市林業和草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推進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協同控制。深化固廢全過程監管,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推動工業、農業、生活各領域固體廢物減量化,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完善固廢回收體系建設 。引導企業持續發展、使用低毒低害和無毒無害原料,減少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從源頭削減或避免污染物產生 。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等可再生資源利用。以鉛酸蓄電池、電器電子產品 、汽車等行業為重點,落實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實施強制清潔生產審核,鼓勵開展綠色設計示范、綠色供應鏈示范和綠色工廠創建。大力推動養殖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種植業廢棄物資源化,推動區域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建設,鼓勵各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處置行業發展,開展廚余垃圾單獨收集、統一 收運,建設廚余垃圾資源化、減量化處置工程 ,確保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完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設施設備配套,到2025年,100%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控制全市工業固體廢物貯存總量增長,逐步降低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促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擴建 、新建新增各類固體廢物處理項目,使全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率達到100% 。以提高線路板行業危險廢物處置 、醫療廢物處置、機修行業危險廢物等為重點,著力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合理規劃布點處置企業,有序推進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資源化利用能力建設,到2025年,危險廢物處置率穩定達到100%。(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能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開展模式創新

(十七)開展區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緊扣“一三三四”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全方位發揮區域特點和比較優勢,探索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生產體系和消費模式,深入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開展綠色創建行動。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先決條件,防止污染轉移和過度開發, 推動區域產業聚集化和綠色化發展。(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開展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以及溫室氣體減排要求,在創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無廢城市”建設中,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在城市建設、生產生活各領域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落實,加快實現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開展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全產業鏈思維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鼓勵各類產業園區明確各自主導產業,積極構建聚焦主業 、錯位競爭、分布集中的產業鏈體系。嚴格執行差別化環境政策,推動形成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產業空間布局,把就地轉化消納作為主攻方向,著力降低用電成本,探索清潔能源優勢充分釋放的高質量發展新路。支持白城工業園區爭創省級以上綠色園區,引導白城市其他工業園區按照綠色園區標準進行提檔升級改造,鼓勵白城市新建工業園區按照綠色園區的標準進行規劃 、設計和建設。(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開展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發揮核心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確立企業可持續的綠色低碳供應鏈管理戰略,強化綠色生產,建設綠色回收體系,帶動上下游企業實現綠色發展 。加快推進工業產品生態設計和綠色制造研發應用,在重點行業推廣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生產技術和裝備。鼓勵白城市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積極鼓勵各類制造業企業大力生產綠色產品。在有色金屬、化工、汽車、食品、紡織、醫養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七、強化支撐保障

(二十一)加強協同技術研發應用。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科研投入力度,支持節能減排、生態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項目申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市科技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能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加強減污降碳協同管理。積極探索溫室氣體排放與污染防治監管體系的有效銜接路徑,統籌排污許可和碳排放管理,銜接減污降碳管理要求。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造假行為,強化日常監管,建立長效機制,督促重點企業按時完成配額履約和清繳工作。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相關計量技術研究,建立健全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強化減污降碳經濟政策。出臺第三方環保服務規范,加大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鼓勵支持第三方診斷、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 。完善環保服務產業體系,加大環保產業優惠政策力度 。規范 、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推動“ 兩山 ”轉化實踐 。研究出臺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價格政策,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自然資本定價機制, 開發生態系統服務付費、惠益分享補償等金融工具。利用國家清潔取暖財政政策,積極申報冬季清潔取暖試點,有序推進散煤替代。持續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行動,支持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探索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分級管理模式。(市財政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中國人民銀行白城市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提升減污降碳基礎能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施,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與產業項目建設融合。完善精細化監測預警網絡,科學增設全市環境空氣治理監測點位,形成完整的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立健全排放源統計調查、核算核查、監管制度,統籌開展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建立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名錄。探索固定源污染物與碳排放核查協同管理制度。(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組織實施

(二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充分理解掌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碳庫”深刻內涵,用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提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認識水平、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建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推進機制,制定細化工作方案,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協調解決方案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系統推進各項措施落地落實。(各相關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經開區(園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加強宣傳教育。將綠色低碳理念納入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干部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業務培訓,提升政府、企業管理人員能力水平。加強宣傳引導,選樹減污降碳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示范和價值引領作用,利用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吉林生態日等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大碳普惠機制推廣應用力度,倡導市民參與綠色出行、光盤行動、衣物再利用、造林增匯等活動。推動電商平臺和商場、超市等流通企業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積極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和草原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七)加強考核督察。統籌減污降碳工作要求,將國家和省下達本市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任務和其他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一并分解落實,建立完善目標分解和評估考核體系。(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負責)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一级毛片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