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

中國爐具網    作者:管理員    來源: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    日期:2023-09-14 10:02:06    瀏覽:822
100

近日,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的通知指出,開展生物質能與地熱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多元綜合利用技術研發。

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和清潔供熱。加強秸稈原料供應體系建設,完善秸稈原料收集、儲存、運輸、預處理到成型燃料生產、配送和應用產業鏈。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沼氣發電和生物質熱電聯產。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

穩步推動生物天然氣示范應用。在糧食主產區、林業三剩物富集區、畜禽養殖集中區等種植、養殖大縣,開展生物天然氣循環經濟示范應用,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氣消費、有機肥利用和環保監管體系。

配套發展生物能源裝備產業。著力突破生物質高效低氮燃燒、氣化耦合發電等生物質轉化關鍵技術,重點研制生物質鍋爐等關鍵設備以及前期處理設備,逐步推進分布式生物質熱電聯產及系統配套設備研發制造,大力發展高壽命、低電耗生物質燃料及成型設備,建立健全生物質發電裝備研發和產業化體系。

生物能源開發保障工程。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清潔供熱。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區、縣,以及散煤消費較多的農村地區,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推動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在城鎮商業設施及公共設施中的應用;探索建設以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為主的工業園區。有序開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試點示范,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戶用爐具”、集中式生物質鍋爐供暖等不同類型應用。

建設生物天然氣循環經濟示范區。發展生物天然氣和生物肥及有機肥,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氣消費、有機肥利用體系。推進生物質發電機組、汽輪機與鍋爐三大生物質發電設備以及生物質發電前期處理設備研制及制造。

發展生物燃料乙醇聯產生物蛋白。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推動工業廢氣通過生物發酵法生產燃料乙醇示范,穩步提升生物燃料乙醇應用規模,聯產生物蛋白。

積極發展生物能源技術服務。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生物能源技術綜合服務商,提供多種類生物能源項目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安裝調試及后續維修、生產保運等一站式服務。建設生物質能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的通知

晉發改高新發〔2023〕319號

各市發展改革委,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管委會,省直有關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附件: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年8月9日

(此文主動公開)

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物技術加速演進、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長、生物產業迅猛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加快推進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大力培育生物經濟,既是順應全球生物技術變革趨勢、實現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重要抓手,也是山西省主動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現實選擇,更是構筑競爭新優勢、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發展生物經濟是山西省搶抓生物經濟時代機遇、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和轉型的必由之路。將生物經濟打造成為新的重要增長極,對山西省長遠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搶抓生物經濟發展機遇,滿足人民群眾對生命健康更有保障、食品消費更高層次、生產方式更可持續、生物安全更好保障的新期待,依據《“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和《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山西省是我國煤炭大省、能源大省,發展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省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肩負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承受著既要做大總量又要提升質量的雙重壓力,處于謀轉型、找出路的關鍵時期。

目前,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呈現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生物資源多樣豐富、農業資源特色突出、中藥材資源得天獨厚、生物材料產業初具雛形、生物質資源來源穩定、生物質能利用基礎堅實等特點,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逐步形成以生物材料、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發展潛力較大。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山西省實際,以建基地、培集群、育龍頭、強支撐為著力點,推動生物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把推進先進制造業作為生物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提升生物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能力,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構建生物經濟集群生態圈,統籌生物資源開發和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扎實推進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力爭打造國家生物經濟先導區和全國重要的生物經濟研發制造基地。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科研與轉化并舉

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緊盯生物技術前沿和產業需求,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不斷推動技術體系、產品體系和產業體系迭代升級,提升生物經濟核心競爭力。

2.堅持集聚發展,企業與園區并進

以園區為載體,充分發揮創新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產業支撐作用,以產業鏈為抓手、以創新鏈為紐帶、以價值鏈為樞紐,匯集創新資源,吸引優勢企業,推動企業與園區協同共進,完善上下游產業鏈,促進生物經濟集聚發展。

3.堅持融合發展,生物與數字并駕

促進生物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賦能培育生物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鞏固優勢領域、突破新興領域,推動生物經濟相關產業向多元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有力提升生物經濟集群能級。

4.堅持開放合作,發展與安全并重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依托國內外技術交流與人才流動,整合全球要素資源,不斷積累生物經濟發展優勢。同時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扎實推進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切實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生物經濟發展的制度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市場主體蓬勃發展,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生物技術取得較大進展,生物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升,生物產業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力爭打造國家生物經濟先導區。到2030年,生物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產業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生物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到2035年,生物經濟綜合實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產業鏈條完善、技術實力與產業競爭力突出的生物經濟強省。

(四)重點領域

結合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基礎和優勢資源,重點推進生物材料、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探索生物制造與傳統優勢產業高效耦合發展。做大做強生物材料和生物農業兩大特色優勢產業,重點培育生物能源和生物醫藥兩大潛力產業,著力夯實生物資源和生物安全兩大支撐基礎,形成具有山西省特色的“2+2+2”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五)空間布局

堅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集聚集約、協同推進原則,重點發展太原生物經濟引領極,打造兩條生物農業特色產業帶,構建大同、運城、長治三個生物醫藥集聚區,促進生物能源多點示范,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協調互補、融合發展的生物經濟“一極兩帶三區”總體空間格局。

打造太原生物經濟引領極,以太原市為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核心,重點布局生物基尼龍等生物材料、生物法制乙醇及下游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培育兩條生物農業特色產業帶,依托呂梁市、晉中市、晉城市、臨汾市等地,重點布局發展雜糧、中藥材以及特色經濟作物;依托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等地,重點布局發展雜糧產業、飼草種植、生物育種產業。構建三個生物醫藥集聚區,在大同重點布局發展抗生素原料藥生產基地、全省創新藥物重要研發基地、仿制藥主要加工基地;在運城重點布局發展特色中藥生產基地和晉南新特藥基地;在長治重點布局發展現代中藥等產業。

三、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

(一)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

開展合成生物學技術革命性創新。圍繞工業酶創制、工業菌種構建等,開展核心菌種計算設計、基因合成、高通量篩選等關鍵底層技術研發,構建重大人工生物體系,推動相關技術在藥物開發、生物育種、未來食品、環境保護、能源供應和生物材料等領域應用。

開展計算生物學衍生技術革新。運用高通量測序、納米操作、生物芯片等技術,構建多維度算法和模型,基于蛋白質功能及相互作用、化合物性質和基因點位等預測,加速人工智能制藥、疾病研究、生物育種等領域發展。

突破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瓶頸。開展多種類生物質原料高效轉化制乙醇、定向熱轉化制燃油、油脂連續熱化學轉化制生物柴油等系列技術研發。開展兩相厭氧發酵中水解酸化應用研究,提升沼氣產氣效率。開展有機廢水發酵法生物制氫和工業化發酵制氫技術研發。開展生物質能與地熱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多元綜合利用技術研發。

(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實施生物制藥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創新藥設計與新靶點、新機制相關創新藥物研發,支持開展針對重大疾病的新藥研發,開展靶向藥物制劑等高端制劑產品研制,加快推進生物藥、化學藥、中藥等新藥研發。

實施生物醫學工程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生物標志物發現技術、重大傳染病檢測的生物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核心技術,加快新型納米生物材料植入裝置、監測檢測裝備、多模態影像精確診療設備等技術產品研究。

實施生物制造關鍵技術攻關。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菌種創制,突破生物催化合成、發酵工藝、非糧原料與纖維素高效轉化技術,以及食用微藻、食用菌、益生菌及后生元制造技術等。重點推動蛋白質表達系統、仿生萃取技術、生物合成與轉化技術、生物分離技術等研發。開展生物材料高效催化合成、分子設計、超微結構解譯、高分子功能化等機理研究、制備和表征技術攻關。

實施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瞄準農業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綠色高效生產等領域開展攻關。初步建立雜糧、油料作物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培育高產節水優質專用小麥、優質高產適合輕簡化生產谷子、高產優質多抗高粱、專用型馬鈴薯等農畜作物新品種,研制中低產田地力快速提升、主要作物水肥資源協同利用有機旱作關鍵技術。

專欄1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工程

1.面向生物制造領域,圍繞新型核心菌種、發酵技術等創新方向,打造合成生物學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以及生物材料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開展生物材料和助劑合成、性能改良、應用拓展等研發創新,以及生物材料認定與評價方法研究、產品標準與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發展生物材料工程技術驗證和咨詢服務等。

2.面向生物農業領域,圍繞雜糧種質資源稟賦和積淀,依托山西省后稷實驗室(雜糧生物育種山西省實驗室),創建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雜糧(山西)基地,推進農業農村部雜糧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建設。圍繞主糧和重要畜產品等重要農產品種源、林木資源等方向,建設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實驗室、生豬生物育種實驗室、特色植物油脂種質培育與綠色智造實驗室、獸用細胞因子產品中試轉化平臺、動物重要疫病和人獸共患病重點實驗室、飼料營養重點實驗室、生物肥料和中醫農藥重點實驗室等。

3.面向生物質能領域,圍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向,打造高效低碳污水污泥處理平臺、煙氣CO2微藻生物轉化與綜合利用平臺、秸稈綜合利用及生物能源研發中心。

4.面向生物醫藥領域,圍繞重大疾病防治、臨床精準醫療、新型生物藥、中藥、化學藥、醫療設備等方向,建設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中試基地、新型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

四、培育發展生物產業體系

(一)做大生物材料

1.推動特色生物基尼龍規模化發展

重點發展生物基戊二胺和尼龍5X材料產業鏈。提升生物基聚合級戊二胺工藝技術水平,優化基于戊二胺的尼龍5X合成技術,推動尼龍5X規?;l展,延伸發展降解型膜級和紡絲級聚酯酰胺切片等特色產品,構建以農產品和省內煤化工產品為原料,以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單體合成為核心,發展尼龍5X高分子材料,以及超紡棉、生物基紡織材料、新型工程塑料等豐富產品體系的生物基材料產業鏈。

2.創新發展高性能生物基降解材料

創新發展二元酸二元醇共聚物。打通生物基丁二醇產業化工藝路線,進一步降低生物法丁二酸生產成本。推動單體聚合技術產業化,實現生物法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可降解聚酯共線生產。打造以全生物降解聚酯法、共酯化法等為主要工藝的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餐飲用品、環保地膜等生物基降解塑料產業鏈。

3.探索特色高附加值生物醫用材料

發展特色人源膠原蛋白。重點發展重組III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料及化妝品和相關醫療器械等產品研發。構建以人源化膠原蛋白材料為核心,延伸上游人源原料生產,中游III型膠原蛋白支架、凝膠、敷料、纖維、植入劑等高端醫療終端產品,下游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和醫療美容等新型醫療產業鏈。

拓展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重點發展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規?;a、可吸收醫療器械新產品開發與3D打印定制化醫療器械產品開發。重點布局可組織誘導生物醫用材料、組織工程產品、新一代植介入醫療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戰略性產品。開發基于羥基脂肪酯的抗菌材料、體表敷料用天然多糖基功能輔料;探索發展基于鎂、鋅、鈣等元素組成的可降解吸收醫用鎂合金、有機/無機復合骨科植入材料等產品。

4.運用生物技術促進煤炭清潔利用

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焦爐煤氣、煤焦油、粗苯等焦化副產品回收處理,經生物發酵生產乙醇,替代傳統糧食發酵路線,延伸突破低成本、高效脫水轉化制乙烯生產下游合成材料產品。創新煤基煙氣微藻生物轉化多聯產蛋白和碳纖維等高值生物基產品產業鏈。發展煤焦油輕組分精細分離,生產萘系列產品和醫藥中間體。鼓勵粗苯精深加工生產尼龍系列新材料及生物降解材料等產品。

專欄2  生物材料創新發展工程

1.發展基于生物基戊二胺的新型生物基尼龍材料體系。開發低成本高效賴氨酸脫羧酶,發展以賴氨酸為原料高效生物合成戊二胺,開發聚合級戊二胺精確分離提取工藝;以戊二胺為原料,開發尼龍5X合成技術,開展尼龍5X纖維和紡織材料技術研究,推動纖維級5X切片中試和產業化建設;推進生物基丁二酸、癸二酸、十二碳酸、呋喃二甲酸、丙二醇、丁二醇等化合物產業化發展,帶動生物基PBAT、PBS等特色可降解聚酯產品規?;l展,逐步建立高品質生物基聚酯酰胺膜、纖維及其紡織材料,以及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等特色產品鏈。

2.發展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料、化妝品和高端醫療器械等人源化膠原蛋白產品。提升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料規模,延伸發展支架、凝膠、敷料、纖維、植入劑等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以及組織工程、再生醫學和醫療美容等新型醫療產業。

3.發展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產品。推進生物降解醫用高分子材料規?;l展,布局高附加值醫療器械產品基礎材料,逐步開發生產可吸收醫療器械新產品、3D打印定制化醫療器械、羥基脂肪酯抗菌材料、天然多糖基功能輔料、體內可降解吸收醫用合金等前沿產品。

4.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發展煤基新材料特色產品。推動大型焦化升級改造,發展萘系列產品和醫藥中間體,推動粗苯精深加工生產尼龍系列新材料及生物可降解塑料等產品。發展生物化工固碳產業,發展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溫室氣體催化減排與綜合利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等技術攻關及轉化應用,推動生物技術與煤化工產業耦合發展。

(二)做強生物農業

1.加快推進種業振興

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條件,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分類建設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健全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開展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充分挖掘優異種質、優異基因。建立健全種質資源交流共享機制,推動資源及信息充分共享、高效利用。

開展育種聯合攻關。聚焦主要糧食作物、特色雜糧、抗旱耐鹽堿油料作物、特色果蔬、道地中藥材和主要畜禽品種,開展良種聯合攻關,選育一批高產、優質、宜機化農作物新品種,培育畜禽新品種(品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育種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構建產學研用聯合體和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推進種業基地建設。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農作物,建設一批省級農作物制種基地縣、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及展示評價基地。根據豬、羊、牛、雞等品種改良與產業化發展需要,推進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和核心種公畜站建設。依托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推進黃河鯉、黃河鱉等省級特色水產苗種繁育基地建設。

2.做強做優酒和食醋釀造產業

依托清香型白酒原產地及“世界十大烈酒產區-呂梁產區”“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汾陽產區”等核心優勢,推進“杏花村汾酒專業鎮”建設,打造以汾酒為主的清香型白酒集聚區、以竹葉青為主的中國露酒集聚區、以中國汾酒城為主的儲酒集聚區,構建清香型白酒特色產業集群。

鼓勵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穩步增加基酒釀造能力,提升智能化釀造生產水平,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優質釀酒專用糧基地建設,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緊跟白酒消費新趨勢,做大名優中高端白酒“大單品”和主打品牌,開發“新生代酒品”。加大白酒釀造生產和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力度,構建以釀酒生產為主導,集綠色生態、文化體驗、旅游康養于一體的生態綜合區,打造國內酒旅融合發展示范基地。大力發展黃酒、養生保健酒及果酒。依托代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與物質文化載體,在代縣規劃建設代州古城黃酒主題文化街區,打造“名酒·名關”酒旅融合示范區。

大力開發功能性飲用醋、果醋飲料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做強山西老陳醋中國醋業第一品牌。加快推進“清徐老陳醋專業鎮”建設,努力建設全國最大的食醋釀造基地。

3.做精做特雜糧加工產業

打造雜糧生產特色優勢區。重點圍繞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馬鈴薯、甘薯、釀造高粱、富硒黑麥、富硒小米10大雜糧品種,在呂梁山、太行山和雁北冷涼等地區雜糧主產縣,高標準建設集中連片生產基地,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雜糧生產加工布局。

突破雜糧發展技術瓶頸。實施優勢雜糧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專用新品種。積極探索雜糧品種與其他作物品種的搭配種植模式,提升小雜糧生產技術水平和種植效益。加快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推廣,提高雜糧機械化作業水平。

加快開發雜糧功能產品。依托雜糧龍頭企業,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打造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便利化服務網絡于一體的雜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雜糧產業園區。瞄準預制菜消費趨勢,依托晉中國家農高區功能食品加工園,開發主食化、菜單化、熟食化、方便化、功能化雜糧產品。推進藜麥標準生產示范區建設,開發藜麥功能產品。

積極培育雜糧市場知名品牌。依托“忻州中國雜糧之都”“中國雜糧強市-朔州”“中國藜麥之鄉”等品牌優勢,不斷提高“晉”字號雜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進忻州雜糧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

4.做大做強乳制品產業

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有序擴大優質牧草種植,建設高產優質苜蓿標準化示范基地。發展奶牛適度規模化生態養殖,穩步提升原料乳供應。培育乳業領軍企業,提升省內乳制品領軍企業加工技術水平,加大區域化、高附加值的乳制品開發力度,豐富產品種類,塑造面向山西省、輻射中西部的知名品牌。

5.做亮做響肉制品產業

依托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引進和培育肉牛、肉羊、奶牛、絨山羊等畜禽優良品種,研發推廣生物飼料,發展規模高效養殖,優化屠宰加工工藝。制定牧草種植、飼料生產和畜禽飼養、屠宰、加工等生產標準、質量標準,推動肉制品高標準產出。加快引進大型屠宰和肉類加工企業,提升肉制品精深加工比例,開發肉食預制菜產品。打造“平遙牛肉”“上黨驢肉”“雁北羊肉”等區域公用品牌,搭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模式。

6.積極培育發展飲品產業

引導和推動飲品、藥茶加工企業與科研院所產學研聯合,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發生產濃縮果汁和低糖型、多維型、功能型果汁飲品。推動藥茶產業發展,支持企業、研究機構開展功能驗證、作用原理等基礎研究,增強產品穩定性、生物可及性的配方工藝開發。制定發布與規范執行飲品和藥茶相關標準,提升產品質量。

專欄3  生物農業強基培育工程

1.實施生物飼料研發推廣。開發微生物飼料添加劑、酵母源生物飼料、高活性生物發酵飼料等,向大中型養殖企業推廣;培育生物飼料龍頭企業或引導大中型養殖企業開發外銷產品,開發適用于中小養殖戶的生物飼料工具包。

2.開發雜糧功能產品。圍繞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馬鈴薯、甘薯、釀造高粱、富硒黑麥、富硒小米10大雜糧品種,在雜糧主產縣布局建設產業園。以谷子、蕎麥、燕麥等為重點,以嬰幼兒、孕產婦、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等為目標人群,開發食藥同源產品和功能產品。

3.創新發展功能農產品。加強功能原料育種、功能栽培及功能加工研究。挖掘特色農產品、道地中藥材、雜糧等功能性成分,開發具有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改善睡眠質量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和具有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等作用的功能農產品。加強西部富硒雜糧、東部富硒水果,沙棘、黑枸杞等高標準綠色有機原料基地建設。探索開發合成淀粉、油脂、功能蛋白,生產基于生物蛋白的新產品,促進傳統產業迭代升級。

(三)開發生物能源

1.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和清潔供熱

加強秸稈原料供應體系建設,完善秸稈原料收集、儲存、運輸、預處理到成型燃料生產、配送和應用產業鏈。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沼氣發電和生物質熱電聯產。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地區,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

2.穩步推動生物天然氣示范應用

在糧食主產區、林業三剩物富集區、畜禽養殖集中區等種植、養殖大縣,開展生物天然氣循環經濟示范應用,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氣消費、有機肥利用和環保監管體系。

3.配套發展生物能源裝備產業

著力突破生物質高效低氮燃燒、氣化耦合發電等生物質轉化關鍵技術,重點研制生物質鍋爐等關鍵設備以及前期處理設備,逐步推進分布式生物質熱電聯產及系統配套設備研發制造,大力發展高壽命、低電耗生物質燃料及成型設備,建立健全生物質發電裝備研發和產業化體系。

專欄4  生物能源開發保障工程

1.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清潔供熱。在具備資源和市場條件的區、縣,以及散煤消費較多的農村地區,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供熱,為村鎮、工業園區及公共和商業設施提供可再生清潔熱力;推動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在城鎮商業設施及公共設施中的應用;探索建設以生物質成型燃料供熱為主的工業園區。有序開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試點示范,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戶用爐具”、集中式生物質鍋爐供暖等不同類型應用。

2.建設生物天然氣循環經濟示范區。發展生物天然氣和生物肥及有機肥,建立原料收集保障、生物天然氣消費、有機肥利用體系。推進生物質發電機組、汽輪機與鍋爐三大生物質發電設備以及生物質發電前期處理設備研制及制造。

3.發展生物燃料乙醇聯產生物蛋白。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經驗,推動工業廢氣通過生物發酵法生產燃料乙醇示范,穩步提升生物燃料乙醇應用規模,聯產生物蛋白。

4.積極發展生物能源技術服務。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生物能源技術綜合服務商,提供多種類生物能源項目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安裝調試及后續維修、生產保運等一站式服務。建設生物質能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

(四)培育生物醫藥

1.做優做特現代中藥

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中藥材良種選育。推進中藥資源普查,建立中藥資源數據庫,完善動態監測機制。以黨參、黃芪、遠志、黃芩、連翹、柴胡等為重點,加強高產、多抗、藥效明顯、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種選育研究,提升省內道地藥材育種水平,合理規劃建設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推動珍稀瀕危中藥材人工繁育技術突破,建設一批珍稀瀕危中藥材野生撫育、人工繁育基地。

提升中藥材生產規模和水平。制定中藥材種植養殖、采集、儲藏技術標準,加強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快推進道地藥材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商標注冊,保護道地中藥材品種,培育山西省中藥材品牌。發揮山西中藥材電子交易中心作用,發展中藥材電子商務。

做精中藥飲片和中藥提取物。著力優化中藥飲片炮制工藝,推動中藥飲片質量提升。發展特色中藥提取物,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中藥提取物用于防治農業病蟲草害。

開發中成藥及其延伸產品。挖掘開發驗方資源,加快現代中藥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開展傳統優勢產品的二次開發,開展療效與作用機制、臨床循證及評價研究,開發新劑型,拓展新適應癥。支持道地藥材精深開發,加快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開發特殊用途化妝品。

2.穩步發展化學制藥

開發作用機制新穎、長效高效、用藥便捷、毒副作用小、臨床療效高的新型單、復方化學藥物制劑。重點開發針對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耐藥微生物感染等重大臨床需求以及罕見病治療需求的特效化學藥物制劑。

3.創新發展生物藥品和生物制品

圍繞臨床需求,開展創新生物藥品產品研發。重點發展針對腫瘤、免疫類疾病、病毒感染、高血脂等疾病的新型抗體藥物,新一代免疫檢測點調節藥物,多功能抗體、抗體偶聯藥物;新靶點創新生物藥以及采用長效技術、新給藥途徑的已上市生物藥的升級換代產品;針對新靶點、新適應癥的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產品和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提升既有殼聚糖、海參氨糖、大豆肽、氨基酸、硫酸軟骨素、生物多糖等產品市場競爭力;著眼養生和醫美等領域,進一步開發生物活性多糖、多肽類產品。

4.積極培育醫療器械

進一步提升山西省在麻醉面罩、醫用導管等優勢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展輸液器、注射器及關聯產品,做強醫用不銹鋼換藥車、服藥車、治療車等常規醫療器械產品。發展家用護理、診療、監測和康復設備,加快家用醫療器械產品開發和市場布局。拓展全自動大型臨床診斷儀器、床旁即時檢測系統、遠程患者檢測系統和常規診斷設備產品。鼓勵新型支架、骨修復材料等微創植入體,基于3D打印技術的人工器官、組織及其組合產品,植入、介入、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研發和產業化。

5.延伸拓展商貿物流

建設生物醫藥商貿物流園區與配送基地。支持大型生物醫藥商貿物流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推動批發零售一體化經營,培育大型現代生物醫藥商貿流通企業,建設全省性、區域性物流園區和配送基地。

專欄5  生物醫藥轉型提升工程

強化現代中藥和化學制藥兩大優勢產業,扶持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和醫藥商貿物流三大潛力產業,形成“2+3”優勢與潛力產業協調并進的產業格局。

1.依托恒山、太行山、太岳山、管涔山、晉南邊山丘陵5大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范化種植、加工基地,努力打造中藥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發展壯大山西省老字號,開展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小兒葫蘆散、丁桂兒臍貼等優勢產品的二次開發。

2.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藥物合成與拆分、藥物晶型研究、14C標記新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等關鍵技術,加快開發新結構、新靶點、新機制的源頭創新藥物,以及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感染性疾?。退幘筒《靖腥荆┑戎委熡没瘜W藥。

3.開發放射性創新藥。發揮我省在放射性創新藥物臨床前評價、臨床應用轉化等方面的技術和平臺優勢,圍繞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和診斷,加速推動放射性創新藥物的研發。

4.推動仿制藥開發。鼓勵企業仿制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市場潛力大的藥品,開展對國外專利到期藥物的首仿工作,加強對非專利藥物的劑型改造和二次開發。

5.圍繞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前沿創新和關鍵技術,加快抗體藥物、抗體-藥物偶聯物、放射性藥物、新型重組蛋白質藥物、多肽藥物、干細胞技術與產品等新型診療技術產品的研發及臨床應用。

6.引進發展快速檢測和精準醫療等體外檢測設備及檢測試劑,重大疾病急救、治療、康復設備及高值耗材,智能化、網絡化、便攜化的智能動態監測設備和治療儀器與智慧化輔助診療系統等產品。

五、強化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和生物安全治理水平

(一)積極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

制定山西省生物資源目錄,開展省內農作物、森林、草原、畜禽水產、中藥材、農業微生物等生物資源普查工作,全方位掌握地方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及生物種群變化規律;完善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搶救性收集保存稀有生物遺傳資源。健全省內生物資源監管制度,提高生物資源監管層級,將生物資源作為國家戰略資源進行監管,提升生物監測防控水平。

(二)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體系

建立省級生物資源科學評價體系,推動生物資源由收集、監測向全面評價和綜合利用轉變;建設種質資源篩選平臺,加強優質基因的繁育利用及品種改良。發展生物資源循環利用新技術,探索省內生物資源“收集-儲存-成型-消費-處理-再利用”一體化模式;發展立體生態種植養殖、智能化生產加工、模式動物繁育技術。優化種質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對重要種質資源和產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三)規范生物資源安全共享機制

加強生物資源安全管理,強化生物資源安全監管,研究建設省級生物資源數據庫,規范生物資源分級分類應用;完善生物資源信息預警機制,保障生物資源安全和動態穩定。探索建立省內生物資源共享體系,推進生物資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換,實現在科學研究、工業生產、臨床診療等領域穩慎應用;推動省內生物資源數據集成及連接,提高省內生物資源共享和生物數據高效利用能力。

(四)參與維護國家生物資源主權與生物安全

嚴格保護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等重要生物資源。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促進生物遺傳資源惠益公平公正獲取和分享利用,防范生物剽竊和掠奪,防治外來有害生物物種入侵,有效防控生物事件風險。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對生物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健全各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推動生物經濟發展的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做好地方規劃、有關專項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切實抓好規劃的落地實施。各地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政策舉措,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位。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好任務落實,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動生物經濟發展壯大,把生物安全工作責任落到實處。

(二)強化政策扶持

圍繞生物經濟產業集群發展,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加強部門政策協同,健全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強與國家政策銜接,加大資金、研發、人才、土地、稅收等方面政策支持,優化重點項目的用地、用能等要素資源配置,推動重大項目建設。

(三)壯大市場主體

積極引進國內生物經濟領域行業領先、技術前沿的企業入駐我省。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向產業鏈上下游開放科技創新、供應鏈條等資源,帶動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產業鏈相關企業間的專業化協作程度,促進配套企業和相關機構集聚。鼓勵生物創新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引導創新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面發展,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單項冠軍。建設生物經濟產業園區,加速產業、企業、人才集聚,促進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強化智力支撐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組建一流專家智庫,研究提出推動我省生物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的舉措。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推進生物經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壯大生物產業創新研發人才群體。完善生物經濟領域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平臺,開展研發創新、集成創新、人才培養和產業化應用。

(五)加強科普宣傳

加強生物技術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對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認知接受程度,營造有利于公眾理解生物技術的人文社會環境。大力宣傳生物資源保護重要意義,提升全民生物資源保護觀念。探索與國家高端智庫、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媒體等各方力量的合作,提高我省生物經濟影響力。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一级毛片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