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銅川市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2023-2027年)》的通知指出,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水平。大力推廣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完善配套政策。開展散煤治理清潔取暖提升專項行動,繼續實施補貼激勵,提升散煤雙替代運行率,提高煤改電、煤改氣戶均用電量、用氣量,確保居民穩定清潔取暖。2025年底前,平原地區清潔取暖率力爭達到98%。
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清潔能源替代。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加大天然氣、甲醇燃料、電能替代力度,加強節煤改造,嚴控新增燃煤項目,深入推進散煤治理,到2025年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到2027年繼續推進煤炭消費總量降低。
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重點工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重點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工業企業、園區的大型廠房屋頂發展分布式發電系統,推進城市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在城市路燈、景觀以及通訊基站、交通信號燈等領域推廣分布式光伏電源。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加快建設南北市區集中供熱管網,到2025年底全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60萬平方米以上。到2027年,供熱面積進一步增加。
持續鞏固散煤治理成效。持續開展散煤治理鞏固提升專項行動,推動散煤動態清零。嚴格散煤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使用環節監管,禁燃區內散煤銷售網點一律取消,加強對流動銷售散煤行為的監督檢查,建立散煤監管聯動協查機制,充分發揮鎮辦、村組、社區網格化監管作用,加強重點區域散煤復燒管控。加強對煤質抽查檢測力度,建立健全煤炭生產、銷售企業煤質檢驗和銷售臺賬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商品煤質量民用散煤》(GB34169-2017)和《商品煤質量民用散煤》(GB34170-2017)技術要求。
關于印發《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2023-2027年)》的通知
銅氣專辦發〔2023〕1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工作部門:
現將《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2023-202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銅川市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3年6月28日
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2023-2027年)
1 總則
1.1 編制背景
銅川市屬于汾渭平原關中城市群之一,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自國家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把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扎實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全市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以顆粒物為主的污染物濃度普遍下降,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不斷增強。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以水泥為主導的建材行業以及煤炭開采、電力等行業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量大,涉VOCs企業增多,加之機動車保有量持續攀升,過境車輛尾氣排放控制難度大,以顆粒物、臭氧污染為主的大氣復合型污染特征日益明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陜西省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陜西省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銅川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銅川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銅川市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等法規和文件要求,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要求,切實改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促進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強化污染防治工作開展,特制訂本規劃。
1.2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堅持先立后破、穩步推進,按照標本兼治、重點突破、共治共享工作思路,堅定綠色發展信念,以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為導向,深化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確保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推進銅川綠色生態文明建設。
1.3 規劃原則
統籌協調、相互銜接。將銅川市大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與國家、陜西省宏觀經濟政策、節能減排重大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與全市總體規劃相協調,作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將達標規劃的實施作為優化經濟發展和城市布局的重要手段,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優化布局。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優化產業布局與結構,強化清潔生產和經濟循環,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重點行業廢氣深度治理,著力解決燃煤、工業、揚塵等突出大氣污染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綜合評估、科學施治。重點分析影響我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主要污染物、其超標區域及超標時段,綜合運用排放清單編制、數值模擬、污染來源解析等技術手段,有針對性地制定達標措施,科學優化達標方案。結合各行業的生產工藝、排放特點和政策要求,挖掘不同行業污染防治的技術潛力,分別提出控制要求,精準施策、靶向治理。
明確任務、夯實責任。圍繞不同階段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推進多污染物綜合控制和優化減排,明確各項污染物的防控要求和工作任務,編制年度污染防治任務清單,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單位和鄉鎮(街道),做好資金保障。
依法監管、長效治污。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要求切實加強執法監督,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持續完善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支持政策,健全大氣污染防治體系,不斷優化長效治污機制。
1.4 規劃范圍與期限
(1)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銅川市域3區1縣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宜君縣和銅川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3882平方公里。
(2)規劃期限
規劃基準年為2022年,規劃期分為2023-2025年(近期)和2026-2027年(遠期)兩個階段。
1.5 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7年我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區域大氣環境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在滿足標準限值的基礎上,污染物濃度進一步降低。
近期目標:到2025年,以減排污染物為核心,開展多種源的污染防治,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氣環境質量呈改善態勢,PM2.5需逐步下降至37 μg/m3;PM10、O3和其他指標持續穩定達標。
遠期目標:到2027年,通過宏觀手段從源頭減少污染物,實施聯防聯控,全面深化污染防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穩定下降,PM2.5濃度下降并穩定在35 μg/m3以下,PM10、O3和其他指標持續穩定達標。
表1 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階段達標目標表
年份 PM2.5年均濃度(μg/m3) 優良天數(天)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
(天)
2025年(近期) 37 289 2
2027年(遠期) 35 293 1
國家標準值 35 - -
(注:銅川市制定的階段性目標可隨時依據相關規劃進行調整。)
2 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及特征分析
2.1 環境空氣質量現狀
銅川市現有3個國控站點和7個省控站點。3個國控站點分別設于銅川市旺旺集團、王益區政府、新區管委會;7個省控站點分別設于銅川市耀州區錦陽小學、耀州區政府、印臺區三里洞老礦部、印臺區政府、宜君縣高級中學、宜君縣政府、王益區塬畔社區。
(1)2019-2022年綜合指數及優良天數
2019-2022年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分別為4.99、4.50、4.08和4.15,優良天數分別為266天、286天、287天和281天,優良天數比率分別為72.9%、78.1%、78.6%和77.0%。2019-2021年空氣質量逐年改善,2022年略有反彈(見圖1和圖2)。
圖1 2019-2022年銅川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逐年變化情況
圖2 2019-2022年銅川市優良天數逐年變化情況
(2)2019-2022年污染物濃度變化
2019-2022年銅川市環境空氣質量主要污染物(PM2.5、PM10、O3)濃度,除2022年同比有所上升外,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顆粒物下降顯著,臭氧變化幅度不大,但接近標準限值。表明銅川市顆粒物污染防治成效顯著,但仍未穩定達標,且臭氧逐漸成為首要污染物之一(見圖3和表2)。
圖3 2019-2022年銅川市主要污染物濃度逐年變化情況
表2 2019-2022年銅川市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同比變化情況
時間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濃度 同比
變化 濃度 同比
變化 濃度 同比
變化 濃度 同比
變化
可吸入顆粒物(PM10) 80 +2.6% 71 -11.3% 66 -10.8% 68 +3.0%
細顆粒物(PM2.5) 47 +9.3% 43 -8.5% 36 -16.3% 39 +8.3%
二氧化硫(SO2) 12 -36.8% 12 持平 10 -16.7% 9 -10.0%
二氧化氮(NO2) 36 +5.9% 31 -13.9% 28 -3.4% 26 -7.1%
一氧化碳(CO) 1.7 -10.5% 1.3 -23.5% 1.1 -15.4% 1.1 持平
臭氧(O3) 158 +2.6% 156 -1.3% 153 -1.9% 158 +3.3%
備注:CO濃度為mg/m3;其他污染物為μg/m3。
2.2 環境空氣質量特征分析
(1)污染物時間分布特征
從2019-2022年六指標月均濃度變化情況看,SO2、NO2、PM10、PM2.5、CO均呈現“冬春高、夏秋低”的季節性污染特征,其高值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3月;O3則呈現“冬春低、夏秋高”的季節性污染特征,其高值主要集中在6-7月份。由此可見,我市秋冬季主要污染物為顆粒物,夏季主要污染為臭氧(見圖4)。
圖4 2019-2022年銅川市六指標四年月均濃度變化情況
(2)污染物空間分布特征
2019-2022年各區縣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如下:
(1)王益區:PM2.5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濃度仍未穩定達標,PM10、SO2、NO2及CO已達到國家二級標準,O3濃度未超過國家二級標準,但濃度有所上升。
(2)印臺區:空氣質量改善明顯,其中SO2、NO2和CO、O3連續多年穩定達標,PM10和PM2.5在2021年后基本實現穩定達標。
(3)銅川新區:NO2、SO2和CO總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且均已穩定達標,PM2.5、PM10還不能穩定達標,臭氧濃度變化不大,但居高不下,顆粒物和臭氧為主要污染物。
(4)耀州區:NO2、SO2和CO總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且均已穩定達標,顆粒物濃度相對較高,仍為首要污染物。
(5)宜君縣:PM10、PM2.5、SO2、NO2和CO污染物均已達標,O3濃度相對較高。
各區縣2019-2022年環境空氣質量主要參數見表3。
表3 2019-2022年各縣(區)空氣質量逐年及四年均值變化
區縣
名稱 年份 PM10 PM2.5 SO2 NO2 CO O3 優良天數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 綜合指數
(μg/m3) (mg/m3) (μg/m3) (d)
銅川
新區 2019 80 47 12 35 1.6 159 260 7 4.95
2020 75 43 11 31 1.3 156 274 3 4.56
2021 69 36 9 27 1 160 280 8 4.1
2022 72 39 10 24 1 160 276 2 4.16
王益區 2019 77 44 15 33 1.8 155 277 5 4.85
2020 67 39 18 27 1.2 140 317 1 4.23
2021 61 34 15 28 1 139 315 7 3.91
2022 63 36 10 28 1.1 152 311 1 4.03
耀州區 2019 99 50 16 37 2.2 155 253 13 5.55
2020 86 45 14 34 1.4 141 289 5 4.83
2021 69 37 12 29 1.2 140 310 6 4.15
2022 73 39 12 25 1.2 143 309 2 4.16
印臺區 2019 89 43 13 38 1.6 161 265 2 5.08
2020 82 38 14 34 1.3 136 314 0 4.51
2021 61 29 15 39 2 148 320 4 4.35
2022 62 32 8 23 1.2 144 341 1 3.71
宜君縣 2019 49 29 7 13 1.3 160 300 0 3.29
2020 44 26 8 12 1 144 341 0 2.95
2021 42 21 8 13 0.9 139 332 5 2.74
2022 47 24 10 14 0.9 142 341 1 2.99
3 大氣污染源排放特征分析
根據2022年銅川市污染源清單統計數據結果,2022年我市各類污染源排放總量為36116噸,其中顆粒物排放量12740噸,占比為35.3%;氮氧化物排放量12053噸,占比為33.4%;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8801噸,占比為24.4%;二氧化硫排放量2523噸,占比為7.0%。
圖5 各類污染物排放占比情況
銅川市污染源主要為:工業源、燃燒源、移動源和揚塵源。其中顆粒物主要來源于工業源(74.0%)和揚塵源(24.7%),年排放量分別為9426噸和3152噸。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工業源(43.9%)、移動源(29.7%)和燃燒源(26.0%),年排放量分別為5293噸、3577噸和3183噸。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源于工業源(76.0%)、燃燒源(15.8%)和移動源(8.3%),年排放量分別為6686噸、1388噸和727噸。二氧化硫主要來源于工業源(90.3%)、燃燒源(5.8%)和移動源(4.0%),年排放量分別為2277噸、147噸和98噸。
表4 各類污染源排放量及占比情況(單位:噸/年)
源分類 類別 顆粒物 氮氧化物 揮發性有機物 二氧化硫
燃燒源 排放量 48 3183 1388 147
占比 0.4% 26.4% 15.8% 5.8%
工業源 排放量 9426 5293 6686 2277
占比 74.0% 43.9% 76.0% 90.3%
移動源 排放量 114 3577 727 98
占比 0.9% 29.7% 8.3% 3.9%
揚塵源 排放量 3152 0 0 0
占比 24.7% / / /
合計 排放量 12740 12053 8801 2523
4 存在的問題
4.1 產業結構偏重
我市產業結構相對偏重,工業污染治理還有空間,水泥、煤炭等傳統產業仍是重要支柱行業,對工業高質量全面轉型帶來挑戰。
4.2 能源結構偏煤
2015-2021年,銅川市單位GDP能耗基本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全市電解鋁、建材行業等11戶企業的非電用煤消費約占全市規上工業非電用煤消費量的98%以上。目前,我市水泥企業單位GDP煤耗均已達到行業準入標準,在產量沒有較大波動的情況下,水泥行業煤炭消費壓減空間十分有限。
此外,居民清潔取暖推進空間縮小,難度加大。農村居民受經濟收入、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群眾接受意愿不強,存在散煤復燒現象。
4.3 運輸結構偏公路
近年來,我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加,過境重型載貨汽車污染物排放量貢獻率大,管控難度也較大;我市在機動車污染治理工作上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國三及以下柴油貨車淘汰力度不足的問題,新能源汽車占全市機動車保有量較低,汽油和柴油車的排放量占比仍較大,移動源治理工作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4.4 揚塵污染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建筑施工揚塵精細化管控不足,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工地數量增多,揚塵管控“六個100%”落實不到位;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占比不高,保潔效果欠佳,個別路段積塵較大,道路揚塵污染反復;個別企業存在場地、道路硬化不到位,企業源頭治理還有待加強。
4.5 區域聯防聯控仍需加強
銅川市作為汾渭平原城市之一,顆粒物與臭氧是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在氣象條件、污染源排放及大氣污染物傳輸的作用下,我市與關中其他相鄰城市易形成跨區域污染,重污染期間影響尤為突出。因此,亟需加強與關中城市聯防聯控、區域協同治理。
5 重點任務
5.1 達標戰略
以PM2.5和臭氧為重點控制指標,常態化抓好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協同減排,有效治理顆粒物和臭氧污染,確保各指標穩定達標,實施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戰略。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運輸結構改善、污染減排管控等措施,開展針對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VOCs源、面源為重點的綜合污染防治。
(1)近期(2023-2025年)
到2025年,銅川市PM2.5濃度從39μg/m3降至37μg/m3。以污染減排為核心,實施散煤治理、集聚提升、車輛優化、揚塵治理等治理工程,推進工業企業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氣應對、夏季臭氧應對、面源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2)遠期(2026-2027年)
到2027年,銅川市PM2.5濃度降至35μg/m3,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堅持和鞏固近期治理工程和專項行動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供熱結構等結構調整,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深化污染防治,確保環境空氣質量持續穩定達標。
5.2 主要任務
5.2.1 調整產業結構
(1)嚴格產業準入
嚴格落實《銅川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要求,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和布局,堅決遏制“兩高”產業盲目發展;嚴禁新增鋼鐵、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電解鋁、氧化鋁、煤化工產能,嚴控新增煉油產能,嚴禁新增化工園區,提高重點VOCs排放行業企業準入標準。新、改、擴建涉氣重點行業企業應達到環??冃級、績效引領性水平。
(2)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綜合利用產業政策、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開展重點行業排查工作,引導推動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的高污染企業有序退出,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要求,淘汰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及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
(3)推進重點工業企業搬遷改造
實施重點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原則上在2027年底前達不到能耗標桿和環??冃級(含績效引領)的涉氣重點行業企業搬遷至主城區以外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5.2.2 優化能源結構
(1)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
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清潔能源替代。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加大天然氣、甲醇燃料、電能替代力度,加強節煤改造,嚴控新增燃煤項目,深入推進散煤治理,到2025年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到2027年繼續推進煤炭消費總量降低。
提高清潔能源的利用水平。大力推廣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完善配套政策。開展散煤治理清潔取暖提升專項行動,繼續實施補貼激勵,提升散煤雙替代運行率,提高煤改電、煤改氣戶均用電量、用氣量,確保居民穩定清潔取暖。2025年底前,平原地區清潔取暖率力爭達到98%。
(2)推動集中供熱體系發展
進一步發展集中供熱體系,力爭在2025年形成熱電聯產供熱為主、工業余熱為輔、清潔能源為補充、供熱管網覆蓋城區及遠郊的供熱體系,禁止新建燃煤集中供熱站,新增供暖全部使用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供暖(包括地熱供暖、生物質能清潔供暖、太陽能供暖、工業余熱供暖等),重點挖掘煤電機組潛力,優化供熱運行模式,加快建設南北市區集中供熱管網,到2025年底,全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60萬平方米以上。到2027年,供熱面積進一步增加。
(3)優化調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以城市建成區為重點,向周邊具備條件的街道、社區延伸,逐步擴大禁燃區范圍。2024年底前,劃定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禁止銷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火力發電企業機組除外)。
專欄1 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重點工程
(1)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重點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在工業企業、園區的大型廠房屋頂發展分布式發電系統,推進城市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在城市路燈、景觀以及通訊基站、交通信號燈等領域推廣分布式光伏電源。
(2)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加快建設南北市區集中供熱管網,到2025年底全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60萬平方米以上。到2027年,供熱面積進一步增加。
(3)重點工業企業清潔能源替代:2025年底前,完成銅川市弘鑫鈣業有限公司等3家石灰企業、陜西天成新型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等2家礦物棉企業、印臺區東源磚廠等9家磚瓦窯企業爐窯清潔能源替代。
5.2.3 改善交通結構
(1)調整貨物運輸結構
調整貨物運輸結構,有效降低公路貨運比例。提高煤炭、砂石骨料、水泥、建材等大宗物料鐵路運輸比例,加大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投入,加快煤炭、電解鋁、電力、建材等重點企業鐵路專用線路建設。到2025年全市鐵路貨運量達到985萬噸以上,煤炭中長距離運輸,鐵路運輸比例達到90%。新建或遷建大宗貨物年貨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接入鐵路專線。
(2)加快運輸結構綠色轉型
加強新能源車輛推廣。大力促進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持續推進城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出租、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大力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到2025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出租車(含網約車)、物流配送輕型環衛車輛等新能源汽車比例達到80%以上。到2027年,公共交通領域中公交車、出租車新能源化,其他車型達到省上相關要求。
持續提高重點行業大宗貨物清潔運輸占比,到2025年,全市煤炭、電力、水泥、石渣等行業以及年大宗貨物運輸量在100萬噸以上的企業清潔運輸比例提高至80%以上。
專欄2 交通結構優化重點工程
銅川照金電廠鐵路專用線工程:2024年6月底建成投運華能銅川照金電廠鐵路專用線。
5.2.4 深化工業治理
(1)加強重點行業污染治理
加強工業企業源頭污染治理,實施重點工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鞏固火電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成果和采暖及生產使用工業鍋爐“煤改氣”工作成果。完成全市水泥熟料企業深度治理和水泥粉磨站治理改造。完成重點工業爐窯治污設施提標治理和工業爐窯超低排放改造,對于其他行業涉工業爐窯企業參照《銅川市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中的排放限值完成深度治理、清潔能源替代等。嚴格控制工業企業生產工藝過程及相關物料儲存、輸送等環節無組織排放。
(2)扎實推進重點行業VOCs治理
結合《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環大氣〔2019〕53號)和《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GB 37822-2019),對VOCs企業進行綜合整治,采取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過程防控措施,對重點行業進行控制;推進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建設和涉VOCs“綠島”項目建設。
重點支持工業涂裝、印染印刷、家具等行業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替代;重點支持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簡易低效VOCs治理設施升級改造項目;重點支持VOCs物料儲存、轉移和輸送、設備與管線組件、敞開液面以及工藝過程等環節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
專欄3 工業深度治理重點工程
(1)鍋爐使用行業:鼓勵燃氣鍋爐按照30mg/m3濃度控制氮氧化物排放。
(2)水泥行業:到2023年,完成冀東水泥、堯柏水泥2家水泥熟料企業深度治理;2025年完成鳳凰建材、聲威建材、藥王山生態水泥3家水泥熟料企業深度治理;2027年完成滿意水泥、聲威特種水泥2家水泥熟料企業改造。到2023年,完成冀東水泥粉磨站深度治理,2027年全市水泥粉磨站全部完成治理改造。所有水泥行業加強物料儲存、輸送及生產工藝過程無組織排放控制,大宗物料和產品采用清潔運輸方式。
(3)工業爐窯:2023年完成美鑫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鋁鎂合金分公司、達美輪轂有限公司治污設施提標治理,其他未完成提升改造的企業重點時段停產。加強物料儲存、輸送及生產工藝過程無組織排放控制,大宗物料和產品采用清潔運輸方式。
5.2.5 強化移動源污染治理
(1)嚴控高排放車輛污染
嚴格執行高污染車輛禁行區管理,強化監控執法力度。加強機動車新注冊登記信息隨車清單查驗,納入機動車檔案管理。加大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在用車輛的監管和抽檢力度,嚴厲打擊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報告等違法行為。
(2)加快老舊車輛淘汰
制定老舊汽車淘汰更新目標及實施計劃,采取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嚴格超標排放監管等方式,大力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提前淘汰更新。到2025年淘汰所有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符合強制報廢情形的交報廢汽車回收企業按規定進行登記、拆解和銷毀。推進渣土車、商砼車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替代,國五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渣土車逐步淘汰出渣土清運行業。
(3)加大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治理
加大非道路移動源污染防治力度,開展摸底調查,城市主城區禁止使用不符合排放標準的工程機械。完善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污監管,加強工業企業、施工工地非道路移動機械進出場管理。2025年底前,推進淘汰國一及以下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工程機械,新能源和國六排放標準貨車保有量占比達40%左右,不符合第三階段和在用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三類限值的機械禁止使用。企業日載貨車輛進出10輛次及以上涉及大宗物料運輸全部建立門禁系統。
(4)統籌車油聯合管控
落實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I/M)制度,加大M站維修企業發展規模,強化監管。在重點路段強化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常態化聯合開展機動車尾氣路檢路查。重點開展機動車污染控制裝置、車載診斷系統(OBD)、尾氣排放達標等檢查。
規范成品油市場秩序,全面加強油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車用燃油行為,確保全市符合國家標準的車用油品全覆蓋。嚴格油品質量監管,對儲油庫、加油站和企業自備油庫開展常態化監督檢查,對加油站銷售車用尿素情況進行監督抽查。
專欄4 移動源治理重點工程
過境車輛管控:加快推進210國道東過境線項目,引導分流210國道、川柳路過境貨車上高速,減輕過境車輛交通污染影響。
5.2.6 推進揚塵源污染治理
(1)全面提升施工揚塵管控
常態化開展揚塵污染治理行動,推行綠色施工、倡導文明施工。全市所有建筑工地要嚴格落實“六個100%”抑塵措施,并執行“紅黃綠”牌制度。健全完善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管體系,對未安裝在線監測系統的施工工地逐步安裝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和視頻監控并聯網。定期開展施工工地廠界揚塵監測,對超過《施工廠界揚塵排放限值》(DB61/1078-2017)的施工工地實施停工整改。建立健全建筑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制定出臺不誠信施工單位退出市場機制和取消招投標資質機制。
(2)強化道路揚塵污染治理
持續開展道路揚塵精細化管控專項行動,建立國省縣鄉干道常態化清掃保潔抑塵機制,提高城市道路清掃保潔、灑水抑塵機械化作業率,有效降低路面積塵。嚴格執行《防治城市揚塵污染技術規范》(HJ/T393-2007),2023年4月起,全市及各區縣降塵量不高于6噸/月•平方公里。2023年底前城市主城區主要交通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力爭達到90%;2025年底前區縣建成區主要交通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80%。加強道路揚塵考核制度,執行《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與質量評價標準(CJJ/T126-2022)》。
(3)加強物料堆場揚塵管理
嚴格控制工業企業煤場等散裝物料的儲存、輸送及生產工藝過程無組織排放,鞏固粉粒類物料堆放場抑塵設施建設和物料輸送系統封閉改造工作。嚴禁露天裝卸作業和物料干法作業,采用密閉輸送設備作業的,必須配備吸塵、噴淋等防塵設備。加強監管,保持防塵設施的正常使用。物料堆場進出口設置車輛沖洗設施,運輸車輛密閉或全覆蓋,及時收集清理堆場外道路散落物料。
(4)大力推進生態綠化建設
加大城區裸土揚塵治理力度,實施植綠降塵措施,定期進行裸露地表覆蓋情況檢查。大力推進210國道兩側直觀區域綠化造林,加強構建區域生態大氣廊道,在大氣污染敏感脆弱和污染物易集聚區構建包圍式或隔離防護林帶。2023年完成營造林10萬畝以上;到2025年,全市林地面積穩定在22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0%。
(5)規范全市露天采石企業綜合治理
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行業治理監管體系,樹立標桿,示范引領,嚴格落實露天采石企業揚塵污染綜合治理標準(試行)“4個100%”標準要求,最大限度降低礦山揚塵污染。同時加大執法力度,確保露天采石企業開采、加工及運輸各環節環保設施正常運行,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5.2.7 強化面源污染治理
(1)持續鞏固散煤治理成效
持續開展散煤治理鞏固提升專項行動,推動散煤動態清零。嚴格散煤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使用環節監管,禁燃區內散煤銷售網點一律取消,加強對流動銷售散煤行為的監督檢查,建立散煤監管聯動協查機制,充分發揮鎮辦、村組、社區網格化監管作用,加強重點區域散煤復燒管控。加強對煤質抽查檢測力度,建立健全煤炭生產、銷售企業煤質檢驗和銷售臺賬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商品煤質量民用散煤》(GB34169-2017)和《商品煤質量民用散煤》(GB34170-2017)技術要求。
(2)加大煙花爆竹禁燃管控
煙花爆竹禁燃區內嚴格執行《銅川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嚴厲打擊煙花爆竹違法銷售,加大煙花爆竹燃放專項巡查。
(3)加大秸稈禁燒管控
強化各區縣秸稈禁燒主體責任,劃定秸稈禁燒區,建立全覆蓋網格化監管體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密切監測各地秸稈焚燒情況,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專項巡查,嚴厲打擊露天焚燒違法行為。持續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龍頭企業帶動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加大農作物秸稈收集、貯運和加工利用,防止秸稈焚燒污染。
(4)持續推動農業氨治理
推進畜禽養殖生產清潔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規范畜禽規模養殖場環境監管,重點督促畜禽養殖場(戶)落實相應環保措施。支持建設有機肥加工廠等畜禽糞污治理設施。到2025年,規?;B殖場(小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比例達到97%,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2%,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均實現零增長。
(5)加大餐飲油煙治理
所有排放油煙的餐飲單位必須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并定期維護,建立規范化管理制度,定期對餐飲單位油煙凈化設施的維護開展檢查,確保油煙達標排放。經整改仍無法達標排放油煙的限期調整經營業態。城市建成區全面禁止露天燒烤。
專欄5 面源治理重點工程
(1)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工程:“十四五”期間持續推動耀州區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的建設。
(2)宜君縣秸稈利用建設工程:2025年底前,建設宜君縣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左右。
(3)餐飲企業在線設備建設和聯網工程:到2023年底前1000平米以上餐飲單位完成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并與在線監控平臺聯網。
5.2.8 重污染天氣應急行動
(1)完善應急管理體系
動態更新銅川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細化應急響應措施,建立“一廠一策”清單管理機制,提高應急響應管理水平。持續推進績效分級差異化應急管控工作,開展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企業“創A升B減C清D”活動,提升B級及以上和引領性企業占比。依據績效分級結果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方案實施企業錯峰生產作業,秋冬季期間,水泥企業實施錯峰生產,鑄造、陶瓷、巖礦棉、磚瓦、石灰等行業企業實施輪流停產措施。
專欄6 重污染應急管控重點工程
“創A升B減C清D”績效升級行動:2024年全市B級及以上和引領性企業不少于12家。2025年底前各區、2027年底前各園區、開發區內的涉氣重點企業達到B級及以上和引領性環保績效水平。深入開展水泥、磚瓦窯、陶瓷、工業涂裝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升B工作。2025年底前各區及各園區、開發區內依據《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評定為環??冃ё畹偷燃壦降纳鏆馄髽I,由市級相關責任部門或區縣政府依法依規處置。2027年底前,磚瓦窯、陶瓷、工業涂裝等重點行業A級和引領性企業不低于總數的10%。
5.2.9 基礎能力建設
(1)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大氣環境監測能力,加強培訓和完善基礎設施配備。推進空氣質量監測預報與重污染天氣防控支撐平臺建設,提高預測預報能力,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數據支撐。
(2)優化監測監管平臺數據應用
加強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源在線設施安裝聯網,強化施工工地在線監測設施安裝。加強在用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深化環境監測數據深度運用,融合排放清單、污染源解析、環境質量監測站點、應急減排清單、錯峰生產清單、氣象數據、機動車OBD等環保數據、衛星遙感數據以及空氣質量預報數據,構建空氣質量監管平臺數據應用體系,實現空氣質量動態定量和可視化評估。
(3)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能力
合理利用視頻監控、車輛定位、在線監測、衛星遙感、無人機飛檢、移動執法裝備等設施設備,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大氣環境執法平臺,加強區縣級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建設,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方案。
專欄7 能力建設重點項目
預警預報平臺項目: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報與重污染天氣防控支撐平臺建設,預警預報。
6 保障措施
6.1 加強組織領導 夯實治理責任
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各區縣黨委和政府要堅決扛起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政治責任,對轄區內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及環境空氣質量負總責,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壓實各方責任,層層抓落實。強化調度,科學研判,市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不定期調度,分析問題,安排重點任務。進一步健全全市各相關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協同治理工作格局。進一步優化我市范圍內區域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完善大氣專項辦實體化運作制度。
6.2 嚴格執法監管 形成高壓態勢
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和《銅川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加大對重點領域和區域的污染防治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建立全鏈條、多層級、遞進式的督查執法體系,抓好中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推動解決突出問題。實施更加精準的網格化管理,落實區域監管責任。嚴肅查處無證排污或不按證排污、旁路偷排、未安裝或不正常運行治污設施、超標排放、弄虛作假等行為。規范在線監控設備運營行為,嚴厲打擊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犯罪行為,對弄虛作假的排污單位、第三方機構及其責任人,分別依法追究責任。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依法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形成執法監管高壓態勢。
6.3 健全考核機制 嚴格問效問責
要健全完善規劃執行的監督考核機制,將規劃期限內的各個階段性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目標實現情況和年度大氣污染防治計劃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市政府重點督查任務,實施年度和階段性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工作不力、責任不實、污染嚴重、問題突出的區縣、部門、園區、鄉鎮(街道)實行問責。堅持“一案雙查、上下連責”,對負有失職失責的直接責任人、監管責任人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嚴肅追責問責。
6.4 實施全民行動 強化公眾監督
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知識,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生活理念。建立健全環保信息強制公開制度,重點排污單位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數據、污染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氣應對、環保違法處罰及整改等信息,完善公眾環境監督機制,暢通環境信訪、環境監督熱線等投訴舉報渠道,強化輿論監督。倡導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動員全社會共同行動。完善舉報獎勵機制,推廣環保隨手拍,鼓勵公眾積極提供環境違法行為線索,曝光典型違法案例。推動公眾參與大氣污染治理,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共同改善空氣質量。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