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具網悉,2024年7月6-18日,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主任劉廣青攜會員單位迅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老萬清潔供暖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浙江惠文美爐具有限公司代表一行6人赴烏干達、坦桑尼亞、盧旺達等“東非”三國進行了考察交流。世界生物質能源協會主席Christian Rakos先生陪同進行了考察交流。
中國作為全球清潔爐灶的制造和使用大國,無論發達國家的野炊爐,還是發展中國家的炊事爐,國外越來越多的清潔爐具貼上了“Made in China”。當前,面對日益內卷的國內市場,一些中國爐具企業將目光盯向海外,特別是對海外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蠢蠢欲動。為幫助企業升級轉型和開拓海外市場,爐具網和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發起“走出去、引進來”行動。
如果2月下旬左右參觀考察歐洲國家更多是想“引進來”,那么7月中旬左右前往非洲國家走走看看更多是想“走出去”。畢竟海外市場大,伴隨的風險也大,挑戰和困難也多。12天的非洲之行,代表團切身體驗后,感受頗多。
這次“東非”三國之行,受到了當地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NGO組織的歡迎,一些當地的爐灶及燃料企業還是希望能與中國企業進一步交流,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增進未來可能合作的機會。
首站:烏干達
代表團訪問了烏干達的國家能源礦產部、國家清潔爐灶聯盟、麥克雷雷大學能源保護研究中心,參觀了烏干達區域清潔爐具測試與知識中心、烏干達清潔爐具實驗室等,考察了Ugastove、ClimateHub、AES等幾家典型的爐具與配套燃料生產企業。
烏干達能源礦產部Brian E.Isabirye博士對中國爐具代表團來訪表示熱烈歡迎,他對中國清潔爐具推廣取得的成就表示贊賞,并介紹了烏干達清潔炊事的相關規劃與政策,期待未來能借鑒中國發展經驗,提升本國居民清潔炊事能力水平。
雙方圍繞可再生能源聯合研究、清潔爐具測試平臺合作共享、兩國企業互訪及人才共建,以及爐具企業的自動化生產水平、產品性能質量提升等事宜進行了交流探討,增強了兩國的合作意愿。
通過考察交流,代表團了解了烏干達的國家清潔爐灶聯盟發展歷程、機構設置及業務范圍,以及烏干達居民用能的結構與爐具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未來需求。劉廣青主任指出,未來希望在兩國政府的支持下,推進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民間機構的合作,幫助烏干達提升清潔爐具質量水平及產業升級。
第二站:坦桑尼亞
代表團訪問了坦桑尼亞的國家能源部、國家電力公司、農村能源推廣辦公室,以及可再生能源協會等單位。
坦桑尼亞能源部總秘書長Eng. Felchesmi J. Mramba向代表團介紹了該國的總體能源結構與國家能源轉型發展戰略,希望能與中國政府及中國NGO緊密合作,加快該國的能源轉型。
劉廣青主任闡述了中坦清潔能源合作的基礎及前景機遇,期待雙方圍繞坦桑尼亞的技術需求,通過南南合作機制促進坦桑尼亞的清潔能源持續供給及能源終端使用效率提升。
代表團了解了坦桑尼亞可再生能源協會的發展歷程及經營范圍,以及該國的清潔爐灶、沼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碳交易等領域的發展現狀。雙方一致認為搭建中坦清潔能源合作平臺具有重要意義,并達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
第三站:盧旺達
代表團訪問了盧旺達的基礎設施部、Energy Private Developers(EPD)、BioMaster等機構。
盧旺達基礎設施部能源司Jean Bosco先生介紹了盧旺達的現代能源與清潔爐灶推廣補貼計劃,提出了未來居民對清潔炊事的需求。劉廣青主任對未來在該國建設清潔爐具及配套生物質成型燃料示范點提出了具體建議。雙方期待未來在政府合作的基礎上,建設清潔燃料生產及清潔爐具應用試點示范,通過示范引領推進盧旺達居民清潔炊事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
EPD首席執行官Serge Wilson Muhizi先生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及業務范圍,提出了盧旺達在清潔燃料、爐具、沼氣、太陽能等領域的技術障礙與需求。對此,劉廣青主任提出了中盧可再生能源合作模式與建議,雙方共同探討了未來的合作計劃,并達成了一些合作意向。
代表團參觀了盧旺達Biomaster生物質顆粒燃料廠,以及顆粒燃料配套清潔爐具推廣應用現場,雙方圍繞合作推進技術革新與宣傳推廣進行了深入交流。
這次考察交流,代表團主要參觀考察了“東非”三國的清潔炊事政策、技術、推廣、應用,以及當地居民的炊事用能現狀,了解了當地的爐具及配套燃料存在的障礙及需求,宣傳推介了中國先進清潔爐具及成型燃料裝備技術水平與產業化發展經驗,為未來中國深入推進南南合作,搭建清潔爐灶項目及產學研合作平臺奠定了基礎。
總體來看,這次考察與2013年10月第一次考察的發現差不多,十年變化并不大,只是歐美的NGO與企業合作深耕非洲市場多年,結合公益基金、碳交易等項目輸出整體解決方案,培育了非洲國家的清潔爐灶市場,用戶認知和需求有所提升。但是居民的消費能力有限,當地產的普通爐灶價格約6-8美元,質量好的爐灶價格約13美元,而歐美提供的一些高品質爐灶價格高達35美元,如果不是通過項目打包整體銷售,企業不可能贏利。因此,中國爐具企業未來要走向非洲國家,應拋開傳統產品思維,借鑒歐美經驗,通過項目打包輸出整體解決方案。如借助南南合作計劃與當地政府共建BOT項目;企業抱團合伙共建性價比更高、更接地氣的生物質壓塊廠配套推廣專用爐灶、商用大灶和鍋爐,與歐美國家的顆粒燃料解決方案形成差異化競爭,整體輸出“中國解決方案”;或借助人才培育,通過能力培訓,推出非洲國家在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富計劃等。
目前,“東非”這三個國家的生活用能中,80%以上居民仍以燒木材、木炭等傳統燃料,使用傳統爐具炊事為主。使用電和氣的價格是生物質顆粒燃料的4倍以上,占比低于10%,但出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推廣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F在,這些國家政府開始限制木材與木炭的使用,重視對爐灶效率的提升,這與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情況相似,但是非洲國家目前沒有能力實施類似中國的國家級爐灶改造工程。現在,非洲還有很多國家燒煤,受既得利益集團羈絆短期內去煤化可能性不大,而中國已淘汰的先進節煤爐灶技術在非洲具應有一定的開發潛力。
據悉,非洲大陸擁有54個國家,是全球國家數量最多的區域,總人口約14億至15億,占全球總人口的約16%至17%,是全球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洲之一,而且人口結構呈現出顯著的年輕化特征,未來的人力和人才優勢將凸顯出來。但是,這些國家的爐具制造工藝落后,廠房簡陋,機械化程度低,當地傳統爐具制造仍是土窯燒制內膽加鐵皮外殼,主要產品是木柴爐和木炭爐,生物質顆粒爐具近幾年才開始興起,市場潛力較大,這些國家的爐具及顆粒廠對自動化機械裝備需求較大,但缺乏投資及建設能力,正在尋求合作伙伴或引進先進裝備工藝,一些歐美企業已在積極布局非洲的清潔爐具及顆粒燃料市場。
在當前全球面臨的大變局中,非洲國家猶如中國二十年前的發展狀況,考察途中處處看到大興土木,轟轟烈烈搞建設,很多施工人員是中國面孔。中國企業在非洲布局已是“進行時”,我們爐具企業如何走出去,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如何按下“快進鍵”,需要政策支持和共同智慧,孤木難成林,必須抱團出海,既要企業抱團,也要國家在政策等方面加持。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