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5日上午,國際能源署IEA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聯合在京召開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同期發布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8》執行摘要。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鄭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主任Paolo Frankl、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等領導專家出席發布會。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副秘書長任彥波應邀出席發布會。
《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2018》認為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中被忽視的“巨人”。2017年在全球消費的可再生能源中,半數源自現代生物質能,其貢獻是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總和的4倍。最終能源消費統計中的現代生物質能(不包括傳統的生物質利用方式)大多應用于建筑和工業供熱,其余則是在交通運輸行業和電力行業。在預測期內(2018-2023),生物質能將引領可再生能源消費的增長。
與會專家認為,穩健的可持續框架是促進生物質能增長的關鍵所在,只有那些能夠減少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且可以避免造成不可接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影響的生物質能,才能在未來的能源系統低碳化發展過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穩健的可持續治理和執法必須是生物質能配套政策的核心支柱。
為更好推動生物質能的發展,發布會現場,與會專家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提出建議。
一是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定位。在社會上、甚至部分業內專家和各級行業主管部門,大家一談起生物質能,首先認為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一類,其實這種認識是有一定誤區的。首先,生物質能源工程是一項環保工程、民生工程、“三農”工程和城鄉基礎設施;其次才是能源工程。能源只是城鄉有機廢棄物在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處理過程中的能源化利用。生物質能的環保、民生和社會屬性要遠遠高于其能源屬性。
二是未來生物質能源的“用武之地”。生物質能與風電、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發電不是其主要利用方式,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清潔熱能和交通燃料。生物質能的利用要側重于用戶端,在消費者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之間形成一個多能互補的高效能源利用體系。
三是要轉變生物質能發展理念。生物質能是清潔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現階段不是探討產業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國家層面要統籌考慮生物質能產業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振興鄉村戰略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應發揮的作用。社會各界對生物質能源的綜合效益(環保、民生、社會、扶貧、經濟等)要有一個正確認識,若單從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來講,它是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也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四是生物質能政策的完善和落地。近幾年國家也出臺了不少針對生物質能源發展的產業政策,但到了執行層面(縣市級)就大打折扣,實施起來非常困難。例如:國家鼓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但地方政府照搬燃煤供熱價格政策體系,且熱力管網由第三方實行特許經營,這就為推廣生物質熱電聯產模式設置了很難逾越的壁壘,希望行業主管部門在完善生物質能產業政策時,更多的考慮一下政策如何更快、更好、更容易的落地和執行。
五是創新與行業自律。目前生物質能產業規模與風電、光伏產業相比規模還是偏小,行業盈利模式單一,利用方式多元化,產業聚集度較低,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甚至個別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排放不達標現象時有發生等,這些諸多因素都制約著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行業組織要凝聚共識,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加強行業監管和加強自律,讓政府放心,百姓安心,企業舒心。協會要利用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加強橫縱聯合,提升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水平,發揮好政府智庫作用,促進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機制的創新。讓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社會等多方攜起手來,共同提升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質量和經營水平。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