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北呈鄉南呈村,隨著集中供熱點火儀式啟動,成捆的秸稈被輸送帶導入秸稈捆燒直燃鍋爐,鍋爐產生的熱能將被輸送到南呈村的農戶家里。
“對農戶來講,一年1000元的取暖費就夠了,比以前使用散煤可節約2000多元開支。”今年是南呈村農民集中供熱的第3個年頭,村黨支部書記李保文說。
“從田頭打捆運輸到供熱站用工,很多農機手和農民在這個產業鏈上實現了增收,農村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上黨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建兵說。
南呈村這一產業的發展源于山西易通環能集團秸稈捆燒直燃鍋爐技術的突破。在該技術支撐下,上黨區秸稈燃料化利用方興未艾,目前已覆蓋3673戶農村住宅和學校、敬老院、村委會大院等公共設施。
近年來,長治市圍繞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立足新技術研發,培育出一批新主體,孵化出變廢為寶的新產業。
兩個縣域的生物質能源探索
目前,上黨區的秸稈捆燒直燃鍋爐技術推廣到了5個鄉鎮7個村,可供40余萬平方米的供暖面積,年消耗秸稈5萬余噸,建成的5個分布式集中供熱站,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
近日,上黨區北呈鄉南呈村64歲的村民張先文駕駛著自己的農用三輪車,將打好捆的秸稈送到該村山西易通環能集團秸稈捆燒直燃鍋爐供熱站。同村53歲的村民張俊山,則不停地把成捆的秸稈運送至直燃鍋爐內。
“運輸一捆秸稈7角錢,一車能運50捆,是35元。一個供暖季,咋也有7000元的收入。”張先文說。
“一天80多元工資,一個月大概2500元,4個月就是1萬元。”張俊山對家門口的收入很是滿意。
“財政一畝地補貼80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其中25元用于給農民支付耕地旋耕費,55元用于秸稈收儲的打捆、運輸等費用,農機手掙旋地費和秸稈打捆費。5個供熱站點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5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張建兵介紹。
潞城區創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氣炭聯產設備,可以使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能源產生熱能和碳基有機肥。這一技術在該區的微子鎮和成家川村推廣后,農村生物質能源氣炭聯產集中供暖戶數達到1200戶,面積約17萬平方米。
長治市已經在微子鎮規劃建設生物質能源小鎮,依托創藍公司技術,形成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達能后,小鎮將產生物質燃氣1500萬立方米,發電864萬度,利用玉米芯1.5萬噸,并為當地村民提供500個就業崗位和可改良土壤5000畝的碳基有機肥。
“將秸稈、玉米芯、鋸末、林下剩余物收儲后,烘干、壓縮成型就可以作為燃料,經過氣炭聯產設備的熱解反應及二次燃燒就可以在冬季供熱、其他季節發電,是一個農林廢棄物利用形成氣、電、炭、暖、肥循環發展的好模式。”創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常保良說。
據介紹,長治市政府出臺了《長治市冬季清潔取暖專項資金獎補實施方案(2018-2020)》,明確了煤改氣、煤改電、煤改集中供熱的補貼政策,全市共落實2億元生物質清潔取暖補貼資金,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眾龍頭引領下的生物質秸稈產業化實踐
在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撬動下,長治市武鄉弘晟生物質能源、沁縣農林廢棄物加工、沁源乾和源牧業、長子晉西牧業合作社、襄垣綠海養殖合作社等一大批秸稈收儲運及綜合利用主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這些經營主體通過推廣秸稈燃料化加工、肥料化還田、飼料化喂養、基料化栽培、原料化利用等路徑,打造出十大技術模式,形成了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業態,帶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例如,長子縣綠野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設大型沼氣工程為周邊農戶提供清潔供暖;山西禾能發電有限公司利用長子縣以及周邊地區大量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并網發電,消耗農林廢棄物25萬噸;山西七一華富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每年可發電2.1億度,消耗秸稈及農林廢棄物25萬余噸。
由此,長治市依托技術創新,依靠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實現了秸稈農林廢棄物的產業再造和市場化運營,支撐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遞交了長治答卷。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