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來,山東省濱州市因地制宜推動清潔取暖建設工作,在有效控制冬季取暖煤炭散燒直排和煤炭揚塵污染,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同時,進一步縮小公共服務供給的城鄉差距,讓農民使用更為潔凈、方便的取暖方式,實現生活方式的提升。
即日起,濱州日報推出清潔取暖系列報道,介紹濱州市清潔取暖工作情況、現實意義等,進一步推動做好清潔取暖工作。
“今年冬天,我再也不用往屋里倒騰煤點爐子取暖了,不用再忍受那份煙嗆了。”張茂元是無棣縣佘家鎮牛王莊東村人,今年54歲的他一直在農村生活。跟記者聊起今年這個冬天,張茂元言語中透著幾分期待,“這會是我過得最省心、也最舒心的一個冬天!”
張茂元告訴記者,之所以“敢”說這句話,要歸功于他們家今年冬天取暖方式的改變——2020年6月,牛王莊東村200余戶啟動了“煤改氣”形式的清潔取暖工程,村里架起了燃氣管道,天然氣通進了村民家;各家各戶新安裝的壁掛爐、暖氣片取代了原來的燃煤爐、煙囪,新通入的天然氣替代了原來的燃煤,讓村民們告別了燃煤取暖的歷史。
現在,張茂元家廚房里通了天然氣、裝了壁掛爐,4間房里安了6片暖氣片。壁掛爐通過燃燒天然氣產生熱量,將采暖系統的循環水反復加熱,熱水循環到暖氣片,為房間提供熱源實現供暖。壁掛爐的中控區能設定溫度,想要房間里的溫度高點或者是低點,按鍵就能設定,老人也會操作。“壁掛爐的溫度設定在50多度,家里各個屋的溫度就能到20多度,保證暖暖活活地過冬。”張茂元說。
過去用燃煤爐取暖,張茂元在夏天就得張羅著買煤,冬天點上爐子后得一直有人照看著,晚上也得起來加煤,非常費心;屋里屋外的煤灰又臟又嗆人,讓人煩心。實現“煤改氣”以后,張茂元只需打開壁掛爐,設定好溫度,簡單地幾下操作就解決了全家冬天取暖的大問題,還不用人照看、不會產生煙氣、不會落灰,跟之前相比的確是省心又舒心。
“煤改氣”以后,張茂元家里通的天然氣不僅能夠取代煤炭實現清潔取暖,還能用來做飯、洗浴,實現“一氣多用”。天然氣管道入戶后,分別連著取暖用的壁掛爐和做飯用的燃氣灶。“天然氣一天24小時都通著,打開灶前閥、擰開燃氣灶就能打著火。”張茂元的妻子陳花景說,家里通上天然氣以后,她把廚房里盤的灶臺給撤了,現在做飯、燒水都用天然氣,氣量足火也旺,跟之前用灶相比又快又干凈,十分方便。張茂元家的壁掛爐也預留了接口,能接管道到洗浴設備上,通熱水來洗浴。
實施“煤改氣”以來,張茂元家的生活產生了積極的改變,這也正是我市實施清潔取暖的廣大農村家庭的一個縮影。自2017年以來,我市因地制宜推動清潔取暖建設工作,在有效控制冬季取暖煤炭散燒直排和煤炭揚塵污染,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同時,進一步縮小公共服務供給的城鄉差距,讓農民使用更為潔凈、方便的取暖方式,實現生活方式的提升。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市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建設工作,堅持遵循“宜熱則熱、宜氣則氣、宜電則電、易生物質則生物質、易其他清潔能源則其他清潔能源”的原則,實施復合供能、多能互補、清潔用能,全力保暖保供、服務民生。
必須承認的是,我國歷史上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我國公共服務的供給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平衡現象,城市的公共服務基本由政府包攬,而農村的公共服務則主要由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辦,存在總量短缺、總質量不高、整體發展落后的問題。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今天,政府正在逐步補上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短板,因此改變農村落后的取暖方式勢在必行。
對于清潔取暖用戶,我市積極強化財政補貼實現惠民減負,實行建設、運行補貼制度,其中“煤改氣”“煤改電”建設補貼5000元,生物質分散取暖建設補貼每戶最高2000元,生物質集中取暖建設補貼每戶最高5000元;“煤改氣”“煤改電”用戶享受每戶每年最高1200元的運行補貼,取暖用生物質燃料每噸補貼600元、每戶每年不超過2噸;對扶貧、民政部門認定的困難群眾,額外增加每戶每年最高600元的運行補貼;在3年運行補貼基礎上,對2017年度改造用戶延長運行補貼,并提前預撥市級資金,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今年盼來了‘煤改氣’,政府的補貼又到位,咱村里人也終于不用點爐具燒煤取暖,生活趕上城里了!”就像張茂元說的那樣,清潔取暖建設不僅結束了農村燃煤取暖的歷史,更縮小了農村與城市公共事業發展之間的差距,讓村里人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方式。
在冬天,清潔取暖建設暖了農房,更暖了人心……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