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唐山、張家口發布有關加強劣質散煤整治的通告,提出:嚴禁購買和使用劣質散煤,對已購買和使用的劣質散煤進行清理;嚴禁銷售劣質散煤,對銷售劣質散煤的嚴厲查處;嚴禁流動車輛兜售散煤,對流動兜售的散煤一律查扣沒收;嚴禁生產、銷售、存儲或燃用劣質民用散煤(全硫>0.5%、灰分>16%、揮發分>12%);嚴禁生產、銷售、存儲或燃用劣質民用型煤(全硫>0.5%、揮發分>12%);嚴禁工業用煤用于民用;嚴禁走村串戶、游擊兜售、網絡銷售、電話約售等各種形式銷售劣質散煤;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購買、存儲和燃用劣質散煤。
我國每年使用的燃煤中,一半為煤電用煤,三分之一為工業用煤,其余約15%為分散燃煤,由于燃燒效率低、污染嚴重,散煤使用近年來受到國家的重視和控制,其中民用散煤量大面廣、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治理存在更多挑戰。
何時擺脫補貼?
2017年,國家十部委聯合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明確了清潔取暖定義、范圍、目標及推進策略,對清潔取暖工作進行了整體部署。
同年,國家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7〕238號),自此,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以政府補貼支持為主的方式拉開帷幕,同時伴有硬性考核指標要求和環保問責壓力。
強有力的補貼政策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改造打開了良好的局面,但截至目前,散煤治理依然不能脫離補貼。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表示,一方面,地方清潔取暖改造因實施時間緊、任務重、配套資金不足,且基礎設施改造耗資巨大,部分清潔取暖設備價格高,電采暖和燃氣采暖的運行成本高于燃煤,居民對政府補貼依賴性較強,地方政府財政負擔普遍過重,相關補貼政策難以長期持續。
另一方面,隨著改造面積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原有項目運維及新項目持續推進所需的高額補貼會讓地方財政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待補貼政策到期退出后,已實施清潔取暖的用戶極有可能返回燃煤,同時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此外,一些地區出現改造后取暖效果差、技術路徑不適應或運行成本高等問題,實施了二次、三次改造,面臨新一輪的財政壓力。
何時開始市場競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散煤替代未建立市場化的商業運行模式,很難實現“能承受、可持續”。
根據《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23)》數據顯示,2022年,“煤改氣”項目大幅萎縮,全年“煤改氣”銷量32萬臺,較2021年下降64.5%,2022年燃氣采暖熱水爐“煤改氣”工程市場銷量已逐漸回歸到2016年政策初期水平?,F階段,“煤改氣”工程市場主要集中在山東、山西、內蒙古、陜西等地,工程項目逐年減少。
2022年,隨著重點地區試點城市項目收尾,各地對清潔爐具的采購量明顯減少,疊加煤炭、生物質顆粒燃料價格大幅上漲,生產原材料價格高,以及受疫情影響,清潔爐具項目采購量和市場零售量雙雙下滑,政府采購量下滑27%,市場零售量下滑10%。由于東北地區支持城市正處于建設期,市場潛力開始釋放,因此現階段生物質爐具銷售主要依賴政府項目,占到總體銷量的84%,市場銷售只有16%。
隨著“后煤改”時代來臨,燃氣采暖熱水爐及家庭采暖系統已逐漸普及,北方“煤改氣”工程市場將逐漸轉化為置換市場,原“煤改氣”用戶也將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選擇,選擇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并綜合考慮品牌影響力、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因素。或許隨著“煤改氣”政策收尾,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深耕“普通工程和零售”市場,就有望推進市場競爭。
用戶側需求如何滿足?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戴瀚程認為,在清潔取暖政策驅動和項目市場培育下,用戶需求和市場經營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清潔取暖市場中的新產品和新技術不斷涌現,包括空氣源熱泵、電暖氣、電鍋爐、電暖炕、太陽能+、燃氣壁掛爐、生物質爐具等;另一方面,隨著試點示范的逐年推進,用戶的體驗和反饋進一步推動了農村清潔取暖的消費升級,尤其是新房建設配套取暖等,農村取暖需求與用戶收入緊密相關,且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用戶需求由簡單的功能需求向品質追求邁進。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長任彥波表示,現階段,經濟性是決定因素。經濟條件較差的用戶更注重取暖成本,要求是經濟實用,更傾向于就地取材;經濟條件較好的用戶注重取暖品質,要求方便智能、干凈舒適。事實上,已有部分用戶開始自行選擇清潔取暖設備,并對品牌、品質、技術、服務、使用效果等均有一定要求。
因此,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用戶,提供不同成本、不同品質的技術、設備和用能系統已是大勢所趨。
任彥波提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農村居民的消費場景變得更加多元,“終端經銷商應從經營單一品類向多品類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的方向發展,經銷商店面也要采取多產品組合銷售。”
原標題:三問散煤治理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