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現碳中和的需要出發,農村地區不宜再推廣任何化石能源體系。”在近日召開的2023農村清潔取暖與生物質供熱論壇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長史立山的觀點剛一拋出,便引發熱議。史立山指出,應把力量集中到農村電力建設上。同時,把開發利用生物質能作為實現“雙碳”目標和鄉村振興的戰略性舉措。
生物質能曾是農村地區的主要生活能源,也曾在農村清潔取暖中嶄露頭角。新形勢新要求下,生物質能如何揚長避短,助力解決農村清潔取暖可持續問題?
產業鏈初步形成
生物質資源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是農村地區的重要資源優勢。加強生物質資源的能源化利用,不僅能夠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還能促進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被視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近年來,生物質清潔供暖屢獲國家政策支持。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組織開展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建設的通知》也提出,推動鄉村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建設生物質收儲運及成型燃料加工、生物質鍋爐供熱等鄉村能源站。
資料顯示,經過十多年發展,目前我國生物質清潔取暖和供熱產業鏈初步形成,具有了一定市場規模,涌現出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探索出生物質成型燃料及秸稈捆燒供暖供熱、小型生物質氣化及熱電聯產、合同能源運營管理、碳交易等技術模式與應用案例,生物質清潔供暖面積超3.3億平方米。
成果的取得依賴技術進步。例如,隨著技術進步,生物質熱解氣化集中供氣熱值已超3000大卡,焦油問題也得到較好解決。同時,生物質清潔取暖的經濟性也得到凸顯,以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為例,據海倫市利民節能鍋爐制造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夏旭升介紹,以2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為例,與價格為每噸1200元、熱值為5000大卡的煤炭相比,使用價格為每噸200元、熱值為2500大卡的秸稈捆包,每年可節省燃料費用480萬元左右。
監管缺位導致行業亂象
不過,盡管生物質清潔取暖取得一系列進步,但3.3億平方米的供熱面積僅占全國供熱總面積的1.5%左右,實在算不上“主力”。生物質清潔供暖還存在哪些堵點?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任彥波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農村生物質能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仍是政策不穩定。這導致行業前景不明,進而導致行業信心不足。”任彥波表示,雖然國家已出臺十余項支持生物質能發展的政策,但由于這些政策的出發點不同,各地方政府對是否將生物質能納入清潔取暖范疇的態度不一致,使得政策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除政策之外,業內人士認為,標準體系不完善也制約著生物質清潔取暖的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是質量分級體系不夠成熟,尚未區分住宅、商業和工業應用等不同用戶的分級質量。另一方面是燃料質量認證體系缺失,導致無法有效管控生物質燃料的質量、排放水平。此外,我國尚未建立生物質清潔供暖綜合效益評估體系,導致決策者缺乏科學的決策依據,限制了生物質清潔供暖的應用與發展。”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主任、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劉廣青介紹。
對此,在生物質供暖市場摸爬滾打十余年的北京奧科瑞豐新能源公司技術總監樊峰鳴深有感觸:“收來的生物質原料質量參差不齊。尤其是水分不確定,冬天被倒水結成冰,夏天被摻上沙子和土,甚至連磚頭塊子、石頭都有。12噸的原料里就能出來半噸土!”
劉廣青認為,缺乏質量評估監督體系是導致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生物質燃料銷售出去后,質量是否達標缺乏監管機制。調研發現,部分地區使用的生物質顆粒質量參差不齊,完全符合質量標準的比率不高。燃料質量有效監管不足、認證體系缺失,是行業需要改進的重點。”
行業自律推動高質量發展
基于上述問題,深挖生物質能在農村清潔取暖中的潛力,業內人士給出了不同建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強調,“農村有很多生物質,但對這些生物質能,有些地方還在采取原始形態的利用方式。我們要用現代化的手段,通過液體、氣體、固體等形式,把生物質能利用起來,助力節能降碳。”。
“各級政府應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破除政策和市場壁壘,引導生物質資源利用的各類產品得到市場公平利用。”史立山直言。
對于政府補貼,業內專家則出現了不同意見。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邢立力認為,“在過去五六年的清潔取暖推廣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承受了很大的財政壓力,甚至受了一肚子委屈,當前,農村清潔取暖已出現消費升級、補貼減少、服務斷檔的‘新三樣’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市場力量。”劉廣青則認為,如果是商用,可以完全由經濟利益驅動,但對于涉及民生的農村清潔取暖,推動農民,尤其是低收入農民使用清潔能源,必須有補貼支撐。
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行業自律就顯得尤為重要。記者獲悉,近日,已有近百家企業、機構共同發起“生物質清潔取暖與供熱產業高質量發展宣言”,意圖從自強自律營造誠信氛圍、聯合攻堅克難創新突破、聚力賦能共建標桿樣板等多角度發力,推動生物質清潔取暖與供熱產業市場“突圍”。
原標題:農村生物質清潔取暖亟待提檔升級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