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省大力度推進農村能源革命,支持各地擴大秸稈固化壓塊站建設規模,促進秸稈轉化利用。2018年全省固化壓塊站開工996個,完工774個,安裝生物質爐具46532臺。燃料化利用1670多萬噸,占可收集量的15.6%。克東縣引進恒誠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于2018年11月建成投產。生物質熱電聯產是環保項目,公司配置安裝了脫硫、脫硝、布袋除塵等環保設備,該項目達產后,年可代替4.8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排放量分別為112.08噸、51.69噸、5892.57噸,僅余熱供暖一項,每年就可節省5000多標準燃煤,節省資金300多萬元。依安縣依托20萬平方米樓房小城鎮建設項目,改造12個鍋爐房進行集中供熱,以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為突破口,2018年安裝了3臺生物質鍋爐,2018~2019年采暖期,全部燒玉米秸稈供暖。2019年全縣新增加8臺11噸位的大型生物質鍋爐,加上原有鍋爐,共計11臺大型生物質鍋爐消耗秸稈進行取暖,預計燃燒玉米秸稈20萬畝。大慶市杜爾伯特縣一心鄉前進村于2018年6月建成秸稈壓塊燃料加工站,占地6400平方米,年可產3萬噸秸稈壓塊燃料,讓冬季農戶的取暖成本比使用燃煤下降200余元。青岡2018年建設秸稈壓塊站45個,實現產能9.7萬噸,城鎮供暖直燃秸稈2萬噸,農戶直燃秸稈4.5萬噸;2019年又新建20萬噸秸稈壓塊站1個,2500噸秸稈壓塊站9個,計劃實現產能22.5萬噸。賓縣2018年全縣更換安裝戶用生物質爐具3060臺。截至2019年底,全省秸稈燃料化利用1451.77萬噸,利用率達到14.22%。
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探析
(許開峰,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一、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是糧食生產大省,現有耕地面積2.39億畝,糧食產量達到1500億斤,穩居全國第一。同時也是秸稈大省,秸稈資源總量高達1.3億噸左右(可收集量1.07億噸),占全國秸稈總量的1/8左右。2019年以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將其作為減少大氣污染保護環境,打好藍天保衛戰和實施黑土耕地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務實舉措,提出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要堅持“農用優先”“疏堵結合”原則,突出“一主兩輔”(還田為主,燃料化、飼料化為輔),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0%以上,還田利用率要達到55%以上,對暫時得不到利用的秸稈實現100%離田。按照這一目標,自2019年秋季以來,農業農村廳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科學統籌謀劃,強化協調配合,狠抓推進落地;各地高度重視,積極宣傳落實,調動起了廣大農民和各類利用主體的積極性,搶抓有利時機,加大秋季還田利用力度,力爭實現應還盡還,全省秸稈綜合利用快速推進。據調度統計,2019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15%,秸稈還田利用率達到57.87%。
二、主要做法
良好的自然環境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而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正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黑龍江省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打好藍天保衛戰。
(一)落靠責任,專題推進
省委省政府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部署研究。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多次深入基層調研,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現場會議研究具體推進措施。建立了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聯席會議制度,印發《2019年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和推進措施。2020年2月18日,省農業農村廳下發了《關于做好春季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六條措施,3月21日又結合當前工作實際提出了6個方面指導意見。
(二)出臺政策,加大投入
在2018年省級財政投入28億元的基礎上,2019年省級財政投入43億元,重點圍繞秸稈還田、秸稈離田和能力建設三個方面制定11條具體政策措施,基本涵蓋了秸稈綜合利用各個環節。進一步明確春季農機作業監測平臺繼續開放,對納入農機作業監測范圍且符合作業標準的給予補貼。同時,利用2020年國家在我省實施黑土保護性耕作試點的有利契機,加大對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作業的補貼力度,組織各地抓緊購置免耕播種機械,做好機械準備。目前全省免耕播種機保有量達1.77萬臺,可滿足作業需求。
近兩年來,各地市也相繼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政策。黑龍江墾區投入農機更新資金8.4億元,購置大型翻轉犁、秸稈粉碎還田機,秸稈粉碎拋撒設備配備率達90%以上。哈爾濱市政府于2019年9月下旬出臺了機具累加補貼政策。明確了市本級補貼“重點向秸稈還田離田機具和作業傾斜”的總體方向,將購機補貼額補貼到機具總售價50%;并對玉米秸稈翻埋碎混還田、免耕覆蓋還田和水稻秸稈翻埋還田,每畝分別累加16元、5元和10元,進一步凸顯了政策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在補貼政策的引導下,全市新增玉米翻埋作業機具1079臺套,水田翻埋作業機具907臺套,極大地緩解了秋季秸稈還田作業機具保有量不足的壓力。肇源、肇州縣在省補基礎上,安排本級財政專項,對秸稈還田作業每畝追加10~20元。樺川縣全面推行“政策自選超市”政策,將所有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全部納入到“自選超市”內,合作社、種地大戶等經營主體自主自愿在“自選超市”內選擇旱田補貼、水田補貼、秸稈燃料化利用補貼、機械購置補貼、新建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站和生物質爐具更換補貼等5個大方面政策。巴彥縣加大資金投入和配套資金落實,支持秸稈禁燒、機械化還田、綜合利用、貯運體系建設等,確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順利開展。在資金支持上,縣政府在省、市、縣既定補貼的基礎上又拿出500萬元秸稈離田還田補助資金砍塊到鄉鎮,用于促進離田還田。
(三)完善考核,強化落實
2019年,召開了全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專題會議,建立責任機制,細化分解任務,明確監管責任。制定了《2019年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考核辦法》,以秸稈綜合利用聯席會議辦公室文件印發到各市(地)、農墾和森工,明確了考核對象、內容、程序及評價指標和評分細則,對全面考核驗收2019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從2020年2月24日起,以13個市(地)備春耕聯系指導組為載體,重點指導各地開展秸稈還田離田工作,定期調度工作進展,及時發現問題、挖掘亮點。
(四)專家服務,加強指導
2019年秋季,組織138名專家成立了省級秸稈綜合利用專家指導組,劃分了還田技術組、肥料化技術組、飼料化技術組、燃料化技術組、農機裝備研發技術組和綜合類技術組6個專項指導小組,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調配各類專家、分片開展指導服務。同時,省農業農村廳與省農科院聯合舉辦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培訓班,采取現場觀摩、課堂培訓、網上授課等多種形式,重點對40個玉米、水稻主產縣(市、區)種植大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秸稈利用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培訓。
(五)加大宣傳,強化引導
2020年春節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多次在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針對秸稈有關情況進行介紹并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積極回應廣大農民朋友關切。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廣網、中新社、人民網、新華網、省臺、省報、東北網、騰訊網、今日頭條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及其新媒體平臺刊播和推送秸稈相關信息50多條,其中新華客戶端推送的《黑龍江省的秸稈去哪兒了》閱讀量超過百萬次。同時,成立工作微信群,搭建省市縣鄉四級工作人員共享平臺,在群里推送工作典型和作業視頻,加強技術指導,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六)創新舉措,統籌推進
農業農村廳指導各地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以秸稈還田為主、燃料化、飼料化為輔的“一主兩輔”要求,充分調動農民和市場主體主動還田的積極性,擴大玉米秸稈翻埋、碎混還田、玉米免耕覆蓋還田、水稻秸稈翻埋還田、水稻秸稈本田腐熟等還田作業面積,同步推進飼料化、燃料化利用,不斷提升我省秸稈綜合利用水平。2019年,黑龍江省秸稈可收集量10951.7萬噸,綜合利用率79.4%,其中肥料化46.1%、燃料化22.0%、飼料化9.5%、原料化0.8%、基料化0.3%。
一是肥料化。把秸稈還田肥料化作為綜合利用的主要措施,推行秸稈粉碎直接還田、保護性耕作覆蓋還田、秸稈腐熟還田、秸稈漚肥還田。2018年全省玉米秸稈全量還田達到1092萬畝,是上年的3.5倍。肥料化利用達到4750萬噸,占可收集量的44%。2020年以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通過10多年的科技攻關,研發了“秸稈高效分解提升黑龍江墾區耕地質量關鍵技術”,該課題以復合菌系為核心研制了秸稈與畜禽糞便分解菌劑,耐低溫、啟動快,攻克了秸稈分解慢效率低的難題,使用菌劑每畝可節約6%的化肥。發明了“秸稈與畜禽糞便混合發酵微好氧堆肥化技術”,比常規技術縮短堆肥腐熟時間7天以上,無二次污染,堆肥質量好,實現了秸稈離田肥料化。構建了“秸稈分解菌劑+機械化全量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機械化全量秸稈還田”兩個技術模式,與常規技術相比,土壤有機質提升3%,畝產增加15~47公斤。該成果在黑龍江墾區累計推廣2000多萬畝。黑龍江禾煦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從臺灣引進的一種秸稈腐熟微生物菌劑,分別在黑龍江省的五常市、木蘭縣、延壽縣、291農場、597農場、江濱農場,以及新疆、吉林等地,試驗推廣了100萬畝左右。大慶市深入實施農業“三減”行動,推廣增施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提升耕地基礎地力。采取秸——飼——肥、秸——能——肥、秸——菌——肥等循環利用技術途徑,實現秸稈到有機肥轉化。引進有機肥生產企業,加大扶持力度。2018年全市生產有機肥利用秸稈12萬噸左右,到2020年全市生產有機肥利用秸稈26萬噸左右。黑龍江省八五六農場將20畝實驗田的秸稈進行打包粉碎,與輔助劑拌在一起,利用尿素將碳氮比例提高到最有利于微生物活動的數值后,再將它放到大棚內,調整水分,混拌均勻,利用大棚保溫性,將秸稈發酵成肥料,再作為有機肥直接施到田地中,增加土壤有機含量,達到培肥地力,保墑增產的效果。截至2019年底,全省秸稈肥料化利用6074.96萬噸,其中,直接還田利用5860.21萬噸,還田利用率達到57.4%,提前完成年度計劃55%的任務目標。
二是燃料化。大力度推進農村能源革命,支持各地擴大秸稈固化壓塊站建設規模,促進秸稈轉化利用。2018年全省固化壓塊站開工996個,完工774個,安裝生物質爐具46532臺。燃料化利用1670多萬噸,占可收集量的15.6%??藮|縣引進恒誠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于2018年11月建成投產。生物質熱電聯產是環保項目,公司配置安裝了脫硫、脫硝、布袋除塵等環保設備,該項目達產后,年可代替4.8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排放量分別為112.08噸、51.69噸、5892.57噸,僅余熱供暖一項,每年就可節省5000多標準燃煤,節省資金300多萬元。依安縣依托20萬平方米樓房小城鎮建設項目,改造12個鍋爐房進行集中供熱,以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為突破口,2018年安裝了3臺生物質鍋爐,2018~2019年采暖期,全部燒玉米秸稈供暖。2019年全縣新增加8臺11噸位的大型生物質鍋爐,加上原有鍋爐,共計11臺大型生物質鍋爐消耗秸稈進行取暖,預計燃燒玉米秸稈20萬畝。大慶市杜爾伯特縣一心鄉前進村于2018年6月建成秸稈壓塊燃料加工站,占地6400平方米,年可產3萬噸秸稈壓塊燃料,讓冬季農戶的取暖成本比使用燃煤下降200余元。青岡2018年建設秸稈壓塊站45個,實現產能9.7萬噸,城鎮供暖直燃秸稈2萬噸,農戶直燃秸稈4.5萬噸;2019年又新建20萬噸秸稈壓塊站1個,2500噸秸稈壓塊站9個,計劃實現產能22.5萬噸。賓縣2018年全縣更換安裝戶用生物質爐具3060臺。截至2019年底,全省秸稈燃料化利用1451.77萬噸,利用率達到14.22%。
三是飼料化。堅持種養結合,在農牧結合區的畜牧養殖縣(市)推行“公司+規模養殖場+農戶”方式,開展秸稈青、黃貯利用,實現專業化定制、標準化生產和統一化供應。依安縣各鄉鎮多渠道引進除塵打方包飼料化利用技術,加工飼料,全縣加工秸稈飼料30萬噸。富饒鄉采取全鄉玉米秸稈全部飼料化利用,全鄉9萬畝秸稈加工秸稈6萬噸,并且外銷內蒙、河北等地。2018年飼料化利用超過1001萬噸,占可收集量的9%。青岡市依托畜牧規模養殖場區,青貯飼料利用秸稈8萬噸;拜泉縣通過青貯、黃貯、直接飼喂等措施,提升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省秸稈飼料化利用791.85萬噸,利用率達到7.76%。
四是原料化。引進了三聚環保炭基肥、綠源康拜生態板、國立源紙漿等一批原料化利用企業。2018年,原料化利用超過60萬噸,占可收集量的0.56%。黑龍江辰陽紙業有限公司是以玉米秸桿為原料的技術研發創新企業,經過十幾年的研發攻關,成功地利用物理法將玉米秸桿中的“三素”(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分離,實現了以玉米秸稈為原料制備高質量紙漿,改變由廢紙生產瓦楞紙纖維反復使用所造成的產品質量不穩定和原料不足等問題,既提高了產品質量,又增加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2019年,青岡市加大原料化企業招商引資力度,2020年新引進青島一宇集團工業托盤加工項目。項目達產后,可消耗轉化秸稈50萬噸;推進現有浩源生物、大連廣垠等企業運行投產,通過原料化利用可轉化秸稈1萬噸。
五是基料化。培育了海倫黑臻食用菌、黑龍江稻樂、瑞禾農業、五常秸樂、穆棱鑫北雙孢菇等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菌棒、水稻育秧基質生產企業。2018年基料化利用超過20萬噸,占可收集量的0.18%。拜泉縣利用腐熟肥料做基質生產蔬菜和水稻育苗盤等。訥河市大力發展水稻育秧盤基質、草腐菌類食用菌基質、花木基質、草坪基料等,進一步擴大基料化應用覆蓋面。黑龍江省青龍山農場從2016年開始引進稻草秧盤育苗技術,將水稻秸稈經過破碎及生物預處理后,添加了秧苗生長期所需的各種配料,再用機械壓制成育秧盤。2019年,青龍山農場20萬畝耕地應用稻草秧盤,可直接消化水稻秸稈5萬余噸,節省生產成本2000余萬元。到2022年,青龍山農場稻草秧盤項目第三期建設完畢,可實現年加工稻草25萬噸,生產秧盤2.5億盤,實現地掙錢、糧掙錢和稻草掙錢的發展目標。
三、取得的實效
2019年,全省的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干部和農民群眾的觀念逐漸更新轉變。通過各種宣傳教育,全省上下普遍形成了統一思想,認識到秸稈是寶貴資源,只有取之于田、還之于田,才是保護提升耕地地力的最佳選擇,才是多打糧、促增收的有效途徑。慶安縣農民于洪光2019年種了3000畝玉米,秋收后秸稈全部翻埋還田,2020年再次種植的玉米畝產1650斤,比鄰近未翻地農戶畝產高出近300斤,畝純效益增加200多元。二是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建設有效提升。通過各項補貼政策引導,農民購買秸稈還田、離田專用機具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我省大型機械呈現快速發展勢頭,2019年玉米秸稈還田機械翻轉犁、深松聯合整地機、秸稈粉碎還田機、免耕播種機比2018年增加15274臺(套),新增還田作業能力達到2890萬畝,打包離田機械摟草機和打(壓)捆機比2018年增加10715臺,新增離田作業能力達到2780萬畝。秸稈生物質發電廠運行46家,生物質處理能力750萬噸。三是秸稈還田、離田作業效率全面提高。通過做到規劃到位、領導指揮到位、目標落實到位、人機地擺布到位“四個到位”,采取歇人不歇機,24小時連續作業,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平均一臺機械日還田作業300畝以上,全省僅用不到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55%還田目標任務,是2019年全年作業總量的2倍。四是秸稈收儲運體系日漸完善。依托農機合作社組織和企業,培育一批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隊伍,構建縣域全覆蓋的秸稈收儲和供應網絡,形成商品化秸稈收儲和供應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各類秸稈收儲運主體達到2000個以上,秋收以來共打包離田秸稈2469.5萬畝。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對秸稈綜合利用認識不足。有部分農民對秸稈的利用價值和就地焚燒的危害認識不足,依然存在著“等靠要”思想,加之有的地方秸稈綜合利用有關政策宣傳不到位,仍然存在“燎底子”,燒荒等現象。許多地方抓秸稈焚燒主要精力放在“堵”上,沒有認識到或忽視了秸稈綜合利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這條“疏”的渠道。同時,運送秸稈費時費力,收購價又低,經濟效益不太明顯,企業對秸稈利用的積極性不高。
二是機械力量缺乏。全省大馬力拖拉機、翻轉犁、打包離田機械等秸稈專用處理機械數量不足,尤其是地域分布不平衡。加之,秸稈打包、出地、運輸成本較高,也是制約秸稈處理的重要因素。
三是產業化加工能力弱。雖然成立了一批產業化利用企業,但從全省看,秸稈綜合利用方面有一定規模的大型加工、秸稈固化壓塊站、生物質發電站較少,產業鏈條短的問題比較突出。
五、意見和建議
要充分認識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的重要意義,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意義重大。
(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大美龍江
黨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作為今后一個時期三大攻堅戰之一,焚燒秸稈是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之一。對北方而言,解決秸稈焚燒最主要、最快捷的渠道就是發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推動。緊緊圍繞建設大美龍江、美麗中國的戰略高度來重視和推動我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通過政策傾斜、項目資金投入,積極引進一些秸稈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推進秸稈“吃干榨盡”,不斷培育一批秸稈綜合利用大型企業。如,黑龍江省杜蒙縣引進了圣泉秸稈生物精煉一體化項目,年可加工秸稈和蘆葦50萬噸。同時,建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企業承包等多種形式,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
(二)推動新型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綠色發展
秸稈綜合利用既是廢棄物利用,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農業生產產業化的一次深刻革命。據資料顯示,秸稈既具有保護黑土地的重要生態價值,每噸秸稈平均含有機質150公斤、氮素6.2公斤、磷素2.5公斤、鉀素14.4公斤。秸稈還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施用量的有效辦法,如果黑龍江省1.3億噸秸稈都以不同形式循環轉化,就是一大特色產業,對于農業科學持續發展,提高糧食產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村改革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重大機遇和推廣空間。秸稈綜合利用不僅能夠治理污染環境問題,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還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通過秸稈綜合利用措施,可以倒逼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推動農業裝備革新改進、科技創新、工農融合、農村產業經營模式轉變等,成為推動農村改革的“驅動器”。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