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具網訊:基于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發展概況與特點,開展模式案例綜合效益評價,為北方地區秸稈處理難題和冬季農戶清潔取暖提供新思路。[方法]文章采用文獻歸納法、政策梳理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發展現狀進行綜述、總結模式特點,進行供暖模式綜合效益評價。[結果](1)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術在丹麥、比利時等國發展成熟,運用廣泛,在我國則處于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運用和推廣;(2)該模式具有可當季消納大量秸稈,工藝簡單、易推廣,零碳排放、清潔環保等優點;(3)通過對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柯良農場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項目進行綜合評價可知,經濟效益上供暖站有利可圖、用戶采暖費用更低;生態效益上節能減排效果好、村莊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促進當地農業綠色發展;社會效益上該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部分就業問題,也促進了農場自身發展。[結論]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作為我國新提出的一項生物質能清潔供暖技術模式,其經濟效益、環保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顯著,國家可將其納入北方地區分布式供暖的主推項目技術,優化和創新供暖模式,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王環,王亞靜,畢于運,高春雨,趙麗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100081)
引言
中國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利用潛力巨大[1,2]。2019年國農作物秸稈可收集量約7.3億t,利用量6.4億t,其中秸稈沼氣、秸稈發電、秸稈生物天然氣等能源化利用量約6500萬t,占利用總量的10.2%[3]。秸稈能源化利用成為繼肥料化、飼料化利用之后的第三大秸稈離田利用途徑。
近幾年,秸稈打捆直燃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秸稈能源化技術逐漸興起,在緩解秸稈焚燒壓力、有效替代煤炭、緩解能源短缺和大氣污染壓力等方面展現出積極的作用[4,5]。2013年國內首家秸稈打捆直燃鍋爐系統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示范成功,標志著秸稈打捆直燃技術開始走進大眾視野。發展至今,該技術在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山西等地區已得到一定程度地推廣,且主要用于集中供暖[6]。據黑龍江省農業農村部門統計,目前黑龍江省秸稈打捆直燃供熱達到46處,供暖戶數將近4萬戶,供暖面積約260萬㎡。
隨著秸稈打捆直燃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國家和部分省級政府部門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促進其發展。2018年農業農村部《農業科教環能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秸稈打捆直燃清潔供暖示范點。2019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在《關于全面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農科辦〔2019〕20號)》中再次提到,要研發推廣秸稈打捆直燃等領域新技術,擴大推廣范圍,放大示范效應。2020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明確提出,“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加大對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投入力度,推廣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探索秸稈打捆直燃和成型燃料供暖供熱”。同年,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在《關于印發山西省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在適宜地區推廣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引導農村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及洗浴、糧食烘干等經營場所燃煤鍋爐改造,打造一批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試點”。河北省人民政府2020年發布的《河北省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2021—2023年)》也提出,未來3年要積極推進秸稈生物質發電、秸稈打捆直燃能源化等利用方式,優化農村能源結構。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產業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局面。
目前,國內外有關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的研究多集中在秸稈捆燒鍋爐研制與設計、燃燒原理、排放特性等技術性研究方面[5,7-11],少數研究者就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的技術經濟性進行了簡要分析[4,6,12,13],針對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應用模式進行綜合評價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文章擬在分析總結我國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發展現狀與模式特點的基礎上,以河北省柯良農場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項目為例,分析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后提出促進該模式發展的對策建議。
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國內外發展概狀與特點
秸稈打捆直燃技術又稱秸稈捆燒技術,是指將田間松散的秸稈經過收集打捆后運輸至專用鍋爐內直接燃燒的一種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7]。該技術工藝簡單,成本相對較低,可用于單戶供暖,也可用于集中供暖,如農村社區、鄉鎮政府、村鎮學校、村鎮醫院、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具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性和應用前景[4]。其中,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流程如圖1所示。
1.1國內外發展概況
1.1.1國外發展概況
秸稈打捆直燃技術在丹麥、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美國、日本等國家也有一定發展[14-16]。丹麥、波蘭、塞爾維亞、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在秸稈捆燒特性、配風燃燒技術、鍋爐結構設計以及成套化設備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其中,丹麥政府在1995—2002年通過提高生物燃料補貼并制定相關標準,使秸稈捆燒技術取得較大發展。至2017年,丹麥秸稈打捆直燃鍋爐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已降至400mg/m³以下,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可低至500mg/m³,鍋爐熱效率提高到87%。例如,丹麥Alcon公司研發的秸稈捆燒鍋爐熱效率可達87.5%,主要銷往丹麥本地、挪威、瑞典、愛爾蘭等國家;奧胡斯大學研制的序批式秸稈捆燒鍋爐熱效率也已達到87%[8]。目前,丹麥秸稈直接燃燒供暖模式主要是農場主作為供暖主體為周邊農戶進行供暖的運營模式,與目前我國部分區域實際情況相似,值得國內借鑒。此外,丹麥在生物質直接燃燒發電方面成績顯著,長期以來在生物發電鍋爐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17]。
張品、劉圣勇等[9]在研究國內外生物質捆燒技術及設備時,把國外捆燒技術分為燃燒整個草捆的鍋爐系統和連續燃燒(cigar)整個草捆系統。燃燒整個草捆的鍋爐系統早期以小草捆鍋爐為主,現今以大草捆間歇式鍋爐為主,多適用于農場供熱。連續燃燒(cigar)整個草捆系統能很好地控制燃燒過程,且高效率,低排放,歐盟認為其是利用打捆秸稈燃料的最佳方式[18,19],并按進料方式的不同分為傾斜進料系統和水平進料系統。別如山在介紹國內外生物質燃燒供熱現狀時也提到,目前丹麥、德國、法國等國家開發的“雪茄型(cigar)”捆燒爐最為有名,燃燒和環保效果好,值得在國內推廣,但由于我國草捆含水率高于歐洲草捆,草捆水分需要干燥至25%以下方可燃燒,國內引進該技術時需要進行技術改良。
1.1.2國內發展概況
(1)國內秸稈打捆直燃技術。我國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術起步較晚,在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鍋爐設備研發制造方面多依賴與國外公司合作研發或技術引進。目前,國內秸稈打捆直燃鍋爐技術根據技術應用、燃燒方式和效率的不同可分為貧氧倒置層燃技術、逆流燃燒理論二次燃燒技術和半氣化逆向燃燒技術[20,21]。其中,貧氧倒置層燃技術更適宜于農戶單戶使用,在實際應用中也廣泛用于農村農戶采暖、大棚生產和企事業單位集中供暖,該技術以遼寧省撫順市“三省”生物質鍋爐為主要代表;逆流燃燒理論二次燃燒技術和半氣化逆向燃燒技術更適宜于集中供暖,分別以河北省承德市本特打捆直燃鍋爐和遼寧省鐵嶺市眾緣打捆秸稈直燃鍋爐為主要代表[20]。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秸稈打捆直燃技術相關理論和應用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在供暖鍋爐設備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技術性問題,如燃燒不充分、煙氣污染物生成機理不清晰、NOX和顆粒物排放較高等[8]。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產業發展路徑及相關技術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隨著國內秸稈打捆直燃技術的示范、應用和推廣,有關技術規范也應運而生。2020年黑龍江省發布《寒冷地區村鎮秸稈直燃供暖技術規程(DB23/T2698-2020)》,這是筆者查閱到的關于秸稈打捆直燃供暖的首個地方標準,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項針對秸稈打捆直燃供暖制訂的技術規范。
(2)國內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國內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的采暖用戶主要集中在鄉鎮區域以及城郊地區,如,城郊居民社區、村鎮小區、鄉鎮政府、鄉鎮學校、鄉鎮醫院、地方商鋪、地方企業、農場等,供暖主體主要為鍋爐制造公司企業、第三方供暖企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村鎮集體等。筆者根據采暖用戶和供暖主體不同,將目前國內比較常見的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總結為以下幾種模式,即“企業+用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作社+用戶”運營模式,以及“村集體+用戶”“農場(農民合作社)+用戶”等集中供暖模式(圖2)。
“企業+用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通過秸稈直燃鍋爐生產企業或第三方供暖公司與采暖用戶直接簽訂供暖合同。秸稈直燃鍋爐生產企業不僅為采暖用戶提供秸稈直燃鍋爐以及配套設施設備,而且還提供秸稈燃料和供暖鍋爐運行服務[12]。第三方供暖公司則專門提供供暖服務,其中原料收儲運可由當地合作社提供,也可由第三方供暖公司自行組織收儲隊收集。“企業+用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優點在于企業的專業化服務水平較高,能夠為用戶提供穩定、持續的供暖服務。黑龍江省海倫市海北鎮、綏棱縣綏棱鎮,吉林省農安縣伏龍泉鎮以及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新臺子鎮均采用了第三方供暖公司為供暖主體的“企業+用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表1)。
“合作社+用戶”運營模式是由農村合作社負責原料收集、建廠、設備維護,為用戶統一提供一體化的供暖服務。該模式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合作社原有固定運輸的拖拉機車輛,不需要另外購置秸稈運輸車輛,降低了秸稈原料收集成本;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力,增加農民收入。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賈家店農場目前采用了該模式(表1)。
“村集體+用戶”社區集中供暖模式是由村級組織負責秸稈原料收集、廠房建設、鍋爐供暖日常運行、管網維修等工作,由鍋爐制造企業提供鍋爐設備及鍋爐維護的集中供暖模式。該模式的優點在于秸稈收集方便、原料成本低;為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目前,黑龍江省肇東市五站鎮東安村自2019年起采用了此種模式為社區80余戶社區農戶提供供暖服務。由于該地區的供暖用戶為社區農戶,居住不夠集中,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管網鋪設和維護費用較高,熱量在長距離輸送過程中損失較大(表1)。
“農場+用戶”區域集中供暖模式是指由農場自行建設鍋爐房、購進鍋爐設備管網、收集秸稈原料,在為農場自身提供供暖尚有余力的情況下為附近居然提供集中供暖服務,達到增加農場收益、提高設備使用率的效果,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柯良農場即為此種模式(表1)。
1.2模式特點
各地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的實踐經驗表明,該供暖模式具有秸稈處理量大、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等突出優點。
1.2.1原料豐富,當季消納大量秸稈
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期與秸稈收儲期吻合,秸稈收獲后可就近就地隨收隨用,可降低秸稈利用成本。其供暖鍋爐所用燃料唯一,只燃用打包成捆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農作物秸稈,不可燃用其他物料。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站投資建成后,即可持續消耗廢棄秸稈。不同型號的鍋爐在供暖季根據供暖區域范圍的不同,每小時可消耗285~2900kg秸稈原料,秸稈消耗量大。由于供暖鍋爐可消耗大量閑置廢棄秸稈,并且鍋爐使用期與秸稈收獲期相互吻合,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站一旦投入運行,可有效緩解區域秸稈禁燒壓力,并為企業和農戶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用能。
1.2.2操作簡便,燃料成本低
與秸稈成型燃料集中供暖模式相比,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無需壓塊成型,秸稈捆不經任何處理即可直接放入供暖鍋爐燃燒供暖[22],原料處理方式簡單,生產成本低;直燃鍋爐操作簡便,換熱效果好,運行成本低,企業獲利空間大。與煤炭鍋爐相比,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運行費用低,供熱成本20元/㎡左右,單位面積供暖成本比燃煤約低14元左右[6]。
1.2.3豐富清潔供暖方式,促進生物質能分布式供暖發展
《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提出,為滿足用戶清潔取暖需求,可采取天然氣、電、清潔燃煤集中供暖,也可采用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清潔供暖方式。可再生能源供暖中的生物質能供暖主要包括生物質熱電聯產和生物質鍋爐供暖,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是生物質成型燃料供暖[23],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則屬于生物質能清潔供暖中近幾年興起的清潔供暖方式,發展潛力大。發展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能夠豐富北方地區清潔供暖方式,有利于促進生物質能分布式供暖產業發展。
1.2.4零碳排放,灰渣可實現還田利用
秸稈屬于可再生的生物質能源,從全生命周期角度來看,燃燒后可實現零碳排放。秸稈中的硫、灰分含量低,與燃煤供暖鍋爐相比,秸稈直燃鍋爐在秸稈充分燃燒的狀態下可大大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空氣污染物排放以及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顯著的環保優勢[24][25]。秸稈直燃鍋爐配備除塵器裝置后,可使其污染物排放量低于燃煤鍋爐,符合國家排放標準。如,鐵嶺眾緣秸稈直燃鍋爐在全國已累計推廣應用71臺,年消耗秸稈達12.5萬t,秸稈直燃鍋爐排放的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氣黑度等各項指標均符合GB13271-2014《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此外,秸稈燃燒后的灰渣可作為鉀肥還田,實現“秸稈→燃料→肥料”循環利用。
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綜合效益評價——以“農場+用戶”區域集中供暖模式為例
為進一步明晰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的綜合效益,該文以“農場+用戶”區域集中供暖模式——河北省衡水市景縣柯良農場為例進行綜合評價。
柯良農場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縣,2019年該縣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可收集量84.7萬t,綜合利用總量達82.2萬t,綜合利用率97%。近年來,該縣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利用新技術,創新秸稈利用模式,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建立了多個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推動秸稈工業化、產業化發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格局??铝嫁r場就是在縣政府的幫助下,成功申報了生物質秸稈集中供熱試點項目,通過搭建秸稈打捆直燃鍋爐、供暖管網及配套設施,并利用合作社收儲的周邊村落作物秸稈,實現周邊農村新民居清潔取暖。
柯良農場位于景縣溫城鄉蘇院村,主要經營溫室大棚火龍果、蔬菜,兼營秸稈收儲與秸稈飼料銷售等。該鄉耕地面積4433h㎡(66495畝),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糧食收獲后產生大量農作物秸稈大多堆放在田間地頭或作為其他用途。2019年柯良農場作為秸稈打捆直燃供暖試點,在政府支持資助下,免費引進一臺1t/h的秸稈直燃鍋爐,為農場溫室大棚以及辦公區、住房區供暖。由于試點供暖效果良好且處置了該鄉大量閑置的秸稈,柯良農場于2020年又在政府支持下免費引進一臺遼寧眾緣牌4t/h秸稈直燃鍋爐,為附近的回遷小區集中供暖,一個采暖季約消耗2200t小麥秸稈?;剡w小區初始設計供暖戶數400戶,戶均供暖面積120㎡,供暖溫度可達16~20℃。2020年冬季實際供暖戶數260戶,實際供暖面積約3萬㎡,預計3年后可實現滿負荷運行。
2.1經濟效益評價
2.1.1實際供暖經濟效益概算
(1)供暖成本概算。該項目初始投資的設備和設施包括鍋爐、鍋爐房、供暖管網、暖氣片等。以上設備和設施由當地政府投資引進資助,投資額300萬元,柯良農場實際承擔成本為0元。
原料成本主要為秸稈收儲成本。綜合考慮秸稈打包機等設備折舊、燃油、工人工資等支出項目,玉米秸稈收儲運費用約為120元/t,小麥秸稈收儲運費用約150元/t。4t/h的秸稈直燃鍋爐在一個采暖季(當地為4個月)需2200t小麥秸稈,原料成本共計33萬元。
在運行成本方面,人工成本4萬元,主要用于鍋爐工人工資支出;鍋爐除塵等用電成本共計8萬元;供暖用水可循環使用,一個采暖季可消耗水20t左右,水費2.5元/t,基本可忽略不計。
綜上,柯良農場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項目的總運行成本約45萬元。具體項目運行費用預算詳見表2。
(2)采暖收入概算。項目目前的實際供暖戶數260戶,戶均供暖面積120㎡,按照17元/㎡的標準收費,戶均采暖費約2040元,整個供暖季的收入為53.04萬元(表2)。由表2可知該農場的4t/h秸稈直燃鍋爐運行成本為45萬元,則該項目目前整個采暖季可盈利8.04萬元。
在不考慮秸稈直燃鍋爐的設施設備折舊的情況下,預計3年后該小區住戶可達到400戶,供暖收費將達81.6萬元。鍋爐運行成本變化不大,則該供暖站在全負荷運行時盈利可達36.6萬元。
調查表明,當地采用清潔煤供暖時,一個采暖季戶均采暖費支出2500元左右;采用天然氣供暖時,一個采暖季戶均取暖支出約4500元,均高于采用秸稈直燃鍋爐集中供暖模式時的采暖支出。
2.1.2假定條件下的經濟效益概算
如上所述,柯良農場在供暖鍋爐、管網等初始投資成本為0元、周邊農戶對秸稈不收取費用的情況下,其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項目可實現盈利。假定以上投資和原料成本均不為0元,嘗試計算該項目的經濟效益。
假定條件:假設供暖鍋爐、鍋爐房等設備和設施均由農場投資建設,且隨著周邊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和沖擊,農民不再同意免費提供秸稈,農場收集秸稈需要付費。參考周邊秸稈價格,假定秸稈收購價格為300元/h㎡(20元/畝)。當地種植0.3h㎡(4畝)小麥可收集1t小麥秸稈,即1t小麥秸稈價格為80元,則該項目原料收購成本將增加17.6萬元。此外,4t/h秸稈直燃鍋爐進行集中供暖的初始投資為300萬元,按鍋爐以及管網設施平均使用壽命15年計算,平均每年的折舊費是20萬元(表3)。
假定條件下的經濟效益計算:計算顯示,在以上假定條件下,該供暖項目在實現滿負荷運行時一個采暖季預計將虧損1萬元(表3)。這說明政府的支持政策對于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的推廣和應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說明各地在布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時應科學統籌、合理規劃,避免出現因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亂上馬而出現的爭原料、哄抬秸稈價格等現象。
2.2環境效益評價
分析顯示,柯良農場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項目可實現良好的環境效益。
一是節能減排效果好。根據中國工程院和生態環境部《民用煤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提供的數據,節約1t標準煤,可減少二氧化碳2.493t,二氧化硫10.36kg,氮氧化物2.24kg、顆粒物15.12kg,生物質能減排按照替代化石能源折合標煤量進行測算,其秸稈打捆直燃折合標煤量為0.5kgce/kg[26]。由此可知,整個采暖季,柯良農場消耗2200t小麥秸稈,可替代1100t標煤,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742.3t,二氧化硫11396kg,氮氧化物2464kg、顆粒物16632kg。(表4)。
二是村莊環境質量得到改善。該農場一年可收集周邊秸稈約4000t,除進行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外,其余主要用于農場土壤肥料、畜禽飼料,大大降低了該地區因焚燒廢棄秸稈產生的環境污染風險。根據該鍋爐燃燒污染物排放檢測的實測數據可知,二氧化硫排放濃度為53.67mg/m³,氮氧化物排放濃度為108.17mg/m³。王艷等在測算秸稈露天焚燒典型大氣污染物排放因子測得,二氧化硫排放因子0.11~0.89g/kg、氮氧化物排放因子0.72~3.86g/kg[27]。換算對比可知,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環境污染度更低。此外,通過秸稈綜合利用也達到了改變村莊秸稈亂堆亂放現象、整治村莊環境的目的。
三是促進當地農業綠色發展。秸稈燃燒后的灰渣是很好的鉀肥,可作為農場以及周邊農田的還田肥料,提升土地肥力,有利于作物養分吸引,可對促進當地農業綠色發揮積極作用。據調查,農場種植的韭菜等蔬菜品種在使用秸稈草木灰以后,病蟲害明顯減少,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2.3社會效益評價
首先,柯良農場采用的“農場+用戶”區域集中供暖模式為當地政府推廣秸稈打捆直燃項目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柯良農場作為當地秸稈打捆直燃項目的示范點,為推廣該項目積累了一手資料,形成了寶貴經驗,為當地政府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同時,也為政府節約因禁燒秸稈采取各種措施而形成的大量社會費用,降低秸稈禁燒成本和農戶生活用能成本。
其次,該項目為周邊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解決了部分農民工返鄉就業問題。調查顯示,該農場在秸稈收儲運環節需要農機手12人、卡車司機6人,鍋爐運行維護工2人,可實現一個采暖季平均每人增收8000~12000元。
再次,對于柯良農場而言,目前秸稈本身不收取任何費用,農場只需要承擔收儲運費用,降低了農場運行成本。對于取暖用戶來說,秸稈打捆直燃供暖采暖費相比燃煤取暖和天然氣取暖費用更低,這不僅節省了居民生活支出,而且用戶普遍反映供暖溫度穩定,與燃煤供暖相比,沒有煤煙味,用戶認可度和滿意度很高。
發展建議
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技術環節和運行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直燃鍋爐除塵器裝置、換熱系統等技術水平有待提高;供暖模式需要進一步歸納總結和創新;技術推廣宣傳力度不足等。為促進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發展,該文特提出發展建議如下。
3.1將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術納入北方地區分布式供暖主推技術
2017年發布的《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生物質鍋爐供暖。規劃從發布到現在,經過3年的發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有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在《促進生物質能供熱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發改能源〔2017〕2123號)提到加快發展生物質鍋爐供暖,隨后在《關于做好2018—2019年采暖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國能發電力〔2018〕77號)也提到要積極擴大可再生能源供暖規模,探索創新清潔供暖模式。在大力推進北方地區清潔供暖的趨勢下,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是大勢所趨,要努力推動該技術成為我國分布式供暖項目的主推技術之一。
3.2提高秸稈打捆直燃技術水平
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術在我國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在某些關鍵技術研發上還存在不足,鍋爐除塵器裝置、換熱系統等技術水平都有待提高。目前,要在我國發展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項目,更多是需要會同德國、丹麥等該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研發,學習引進他國先進技術,盡可能地提高鍋爐的燃燒效率,減少灰渣、廢氣排放等廢棄物排放,不斷提高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術水平。
3.3不斷優化和創新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具體模式
“企業+用戶”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作社+用戶”合作社運營模式,“村集體+用戶”以及“農場+用戶”的區域集中供暖模式等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都在不同地區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和推廣。由于地域性、政策支持力度、鍋爐類型、供暖效果、供暖收費標準等多方面的差異,采取集中供暖模式也有所區別。由于目前該技術還處于大力推廣階段,為了促進當地生物質能集中供暖產業的發展,需要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和創新模式,并能夠總結歸納出最適宜的模式。
3.4加大模式宣傳,提高政府和農戶認知度
充分利用各方優勢開展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宣傳活動,通過重點宣傳和示范引導,提高基層政府人員以及農戶的認知度。首先,大力宣傳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扶持政策,讓更多的專業合作社、供暖企業了解開展此模式運用所能享受的優惠政策,調動基層政府其參與推廣積極性。其次,發揮好電視、互聯網等媒介的作用,利用現場會、科普宣傳欄、發放宣傳資料等多渠道宣傳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的優越性、技術路線、實施要點、技術支持等內容,讓農民群眾充分了解和認識該模式的經濟可行性,為推廣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此外,可使用對比算賬法向基層領導、供暖公司、農民等宣傳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的優勢所在,并向其傳授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試點的成功經驗,把秸稈減排利用做成當地政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