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保供“冬考”:確保清潔能源消納 能源保供工作有序開展

中國爐具網    作者:張越月    來源:能源評論    日期:2023-01-16 16:58:14    瀏覽:802
100

       爐具網訊:充分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功能,繼續推進煤炭產能釋放和相關手續辦理,完善煤炭產能置換、安全監管、環保等政策措施,推進煤炭資源儲備和產能儲備,探索建立大型煤礦彈性生產機制,結合煤炭市場供需形勢變化、新能源發電出力情況,彈性釋放煤礦產能,推動煤炭與新能源實現優化組合。

       2022年12月20日,供電公司工作人員為浙江杭州的一家商場安裝了空調智能感知控制設備。據測算,類似的商業綜合體整冬空調平均負荷約為800千瓦。加裝控制設備后,約30%的空調負荷將實現遠程調控。

       與此同時,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國家能源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百余臺大型主采設備正開足馬力生產。為了減少道路結冰對生產的影響,工作人員每隔3小時就噴灑一次防凍液,以保證每天近10萬噸的原煤產量。

       這兩個地方相距千里,但無論是電網企業還是煤電企業,都在為一個目標努力:全力能源保供。

       應該說,我國當前的能源電力供應是穩定可靠的——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能源自給率穩定在80%以上。根據中電聯的數據,一年中,絕大多數省份電力負荷超過最高負荷95%的時間僅為幾十個小時。

       但不可否認,能源供需緊平衡仍然存在。2022/2023年冬季,我國能源供應面臨煤炭價格增長、極端天氣和需求激增等多重壓力。綜合考慮新投產裝機、跨省跨區電力交換等因素,預計迎峰度冬期間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部分區域用電高峰時段供需偏緊。

       今冬保供面臨三重壓力

       階段性低溫是冬季保供面臨的第一重壓力。2022年10月初,因為突襲全國多地的強冷空氣,很多人就開始關注供暖的話題。冷空氣來得早,但這個冬天并非冷冬。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2022/2023年冬季及2023年春季氣候趨勢預測》指出,從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但對于能源行業來說,預測中提到的“階段性起伏”更應加以關注——2023年1月下旬至2月,由于冷空氣強度逐漸加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東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華中地區南部和西南地區東南部等地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低溫,意味著增加用能。

       煤炭價格上漲是第二重壓力。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就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受多種因素影響,2022年國際能源供應形勢更加嚴峻復雜,能源價格不斷攀升并屢創新高;同時,國內煤炭使用呈快速增長態勢,迎峰度冬煤炭保供穩價面臨一定風險挑戰。

       截至2022年9月底,我國煤電裝機容量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4.8%,煤電發電量占全口徑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六成,煤炭消費中電煤占比超過55%,煤電仍是當前我國的主要電源。中電聯燃料分會秘書長葉春認為,電煤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產能產量提升和運輸保障仍然存在一定的壓力,這是迎峰度冬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最高負荷攀升是第三重壓力。2022年12月開始,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多地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復工復產。部分指標顯示,制造業生產有所好轉。2022年12月的前8天,沿海八省電廠日均發電耗煤同比增速已轉正至2.1%。

       葉春認為,從電力消費看,預計全社會用電量將實現中速增長,2022年冬至2023年春最高用電負荷比上年同期增長2%~3%左右,若出現長時段大范圍寒潮天氣,冬季最高用電負荷將超過12億千瓦。

       他建議,應密切關注用電負荷增長、天氣變化和電力燃料供應,并因地、因行業精準施策。從近年來各行業發展勢頭以及國家穩經濟政策看,經濟復蘇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對能源需求較大的制造業等行業會率先啟動。因此,能源行業要根據各地區不同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以及電力供應結構提前做好準備。

       冬季保供難度正在增加

       夏季與冬季是傳統的用能緊張時段,近年來,我國用電需求呈現冬、夏“雙峰”特征,峰谷差不斷擴大,而且北方地區冬季高峰負荷往往接近或超過夏季高峰,電力保障供應的難度逐年加大,這也讓“冬季能源夠不夠”受到研究機構的關注。

       華創證券環保公用團隊在對2023年電力行業策略進行研究時,以冬天和夏天用電量為數據構建了“冬夏用電比”模型,用以衡量電力需求的季節性差異。結果顯示,從全國層面看,“冬夏用電比”由2016年的0.90上升至2021年的0.96,其中在2020年超過了1,即冬季用電量超過夏季;從省級層面看,冬季用電量接近或高于夏季的省份占比為60%~70%,冬季用電量更高的省份共有14個。與迎峰度夏南方省份壓力較大不同,迎峰度冬的波及范圍或將北移。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分析機構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有兩個趨勢需要關注。

       首先,冬季降水顯著減少影響了供能趨勢。第四季度是傳統的枯水期,水電的利用小時數較低、出力少。近幾年,冬季降水更是顯著減少。根據中國氣象局的研究,2020/2021年冬季全國平均降水量為30.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5%。2021/2022年冬季,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總體偏少,江南大部發生夏秋冬連旱的可能性大。這直接拉低了水電的利用小時數。天風證券在其最新研報中以三峽電站為例指出,過去五年中,每年10月13日三峽水庫平均水位為171.67米,接近正常蓄水位175米。但是2022年10月13日,三峽水庫水位為157.35米,僅高出枯水期消落水位0.35米。

       其次,居民生活習慣變化也在影響用能形勢。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昕辰在回答“冬季用能量為何增長”時指出,用能增長的原因之一是電取暖需求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南方地區。據統計,我國南方地區采取空調供暖方式的家庭比例已達50%,使用電供暖設備的家庭比例達30.1%。中國建研院建筑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徐偉預測,未來10年,南方供暖市場規模可能達到4000億~5000億元。平均每年增加400億元。

       冬季電力供需兩端的持續變化,將給電力保障帶來長期挑戰。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經濟上,都需要采取措施積極科學應對。

提升各類能源互補是彌補降水減少的可行策略。水電大省甘肅通過優化干流、梯級水庫聯合調度,深化水量調度與電網運行余缺互補,充分利用電化學儲能靈活調整優勢,在用電負荷較小時集中充電,在用電負荷最大時集中放電。同時,甘肅在2022年冬天參與西北省(區)間互濟交易和現貨市場交易,加大日前、實時外購電力,有效緩解供電壓力。

       借助技術手段,可以提高供熱效率,進而實現有效節能。中國華電在“智慧電廠”的基礎上,利用智慧供熱技術將設備升級改造——為居民樓安裝物聯網閥和計量表,居民可以各取所需,在家里自己調節暖氣溫度。這項技術還可以對全網參數進行統一監控和管理,實時、全面監測供暖系統的運行工況。

       局部和周期性風險猶在

       近期,多地紛紛出海“搶訂單”,并已有斬獲。以浙江為例,截至2022年12月中旬,已拿到超26億美元的進出口合同和意向合約。如果合作順利推進,制造業將快速帶動當地能源需求。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藍皮書:202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雖然2022年國民經濟增長幅度比上年有所回落,但2023年加快恢復增長的基礎條件仍然具備。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1%左右,呈現明顯復蘇態勢。

       那么,能源需求壓力是否會迅速傳導至上游,給能源系統帶來較大壓力?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研究分析,《“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在此能源供應能力發展目標要求下,預計未來我國發生全國性、系統性能源短缺的概率不大,但仍需防控由部分地區能源轉型路徑設計不合理和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引發的局部性、周期性緊缺風險。

       風險來自能源供應和消費面臨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因素。以煤炭行業為例,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我國煤炭產業格局轉為“中西部為主、向晉陜蒙集中”,多個煤炭產區成為煤炭凈調入省,部分區域用煤大量依靠跨省區調運。同時,電煤消耗季節性波動明顯,與煤礦生產、鐵路運輸均衡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需要特別關注,天氣因素對短時煤炭供需平衡的影響,將隨著新能源比例的增加愈加顯著。

       要預防局部風險,提高應急能力勢在必行。曾鳴指出,應堅持“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不備”原則,圍繞我國能源消費核心區,依托重要交通樞紐或能源富集區域,建設一批區域級應急調峰能源儲備基地,并統籌規劃跨區域油氣管網、主干電網、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增強能源跨區調配能力。在此基礎上參考我國糧食物資儲備機制,完善能源儲備基地的季節性調控策略,發揮能源儲備基地急時保供給、平時穩價格的作用。

       解決周期風險,可通過優化能源系統各個環節來實現。多位能源行業資深人士建議,可立足于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資源特點,穩步調整能源電力結構,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增加電力系統和整個能源供給體系的彈性。

       首先,充分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功能,繼續推進煤炭產能釋放和相關手續辦理,完善煤炭產能置換、安全監管、環保等政策措施,推進煤炭資源儲備和產能儲備,探索建立大型煤礦彈性生產機制,結合煤炭市場供需形勢變化、新能源發電出力情況,彈性釋放煤礦產能,推動煤炭與新能源實現優化組合。其次,統籌保障電源規劃建設。加強電力統一規劃,科學測算、合理確定“十四五”各類電源發展規模和布局。再次,加快完善電力市場平衡調節手段建設,進一步完善省間中長期校核及調整機制,加強市場主體中長期合同履約能力;加快推進省間電力現貨市場、跨省區應急調度交易機制建設,確保清潔能源消納、能源保供工作有序開展。

(本文由本刊記者張越月執筆)

原標題:保供“冬考”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一级毛片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