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具網訊:起床、做飯、喂狗、養雞、嘎肉……2021年11月,一個叫“張同學”的短視頻博主迅速走紅。被稱為“寫實派李子柒”的他,憑借用流水賬式視頻演繹東北農村大齡男青年的單身生活,一周漲粉617萬,單條視頻播放超2億,46個作品引流超過1600萬, 引發大批網友模仿。
然而,就在張同學在多平臺刷屏的同時,他的多個危險操作,也引起中國消防的注意:“喂,張同學!你違規了!”
炕上擺火盆,再來上幾盅,這是“張同學”和二濤、青云大叔的最愛。在張同學的視頻中,取暖用它、烤火腿腸用它、吃炭火鍋也用它……但火盆取暖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隱患,而且火盆已經將席子碳化,容易引發火災。
“張同學”的取暖方式在當地是否普遍?當地農村的取暖現狀如何?他們的需求是什么?老百姓今冬能否安全溫暖過冬?為普及清潔取暖知識,提升節能環保意識,助力農戶安全溫暖過冬,12月13日,中國農村能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一行來到“張同學”所在的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建一鎮,向該鎮鎮長了解了當地的農村取暖現狀,實地探訪了張同學的拍攝現場,并進行了入戶宣傳調研工作。
內容是演繹,不代表當地取暖現狀
據建一鎮分管文化旅游的閆副鎮長表示,建一鎮下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約1.8萬人,土地2.2萬畝,當地農戶經濟來源以種植玉米、水稻、大棚蘑菇與蘋果為主。談及“張同學”視頻中的取暖方式是否是當地農村的真實狀況,鎮長表示,灶連炕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主要取暖方式,與張同學視頻中的生活場景類似,只不過張同學是以老房子為場景來記錄八、九十年代的農村生活,拍攝視頻的小屋是他爺爺的老房子,實際上平常不住人,作品中的火盆、土灶、土爐子更像是一種“演繹”,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并不能代表目前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
據閆副鎮長介紹,“張同學是當地一個普通村民,他拍攝短視頻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他做過大貨司機、開過修理廠、養過雞,但幾次創業都失敗了,這次拍攝短視頻,是他的再創業。因為熱愛短視頻,去年7月份,張同學開始涉足自媒體行業,從最初幫別人拍攝運營到現在走到前臺,內容策劃、拍攝、剪輯都是以他為主進行,沒有所謂的團隊,也沒想到能意外走紅。”對于下一步內容創作方向,閆副鎮長表示,政府不會過多干涉張同學拍攝內容,會為他做好服務,但相信張同學會立足農村、幫助農民,以帶動鄉村發展為目的進行總體規劃。這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希望能借助張同學的網紅效益,為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多做宣傳,也會組織鄉親種植蘑菇、地瓜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為日后做準備。”
張同學家的生活用能實現“多能互補”
來到張同學的視頻拍攝地,一座外墻修飾過的老房子,在周邊白墻紅瓦的村落里顯得有點陳舊和另類。張同學因為拍攝視頻不在家,家里人來人往都是慕名而來的參觀者。走進屋內,家里稍有暖意,視頻里出現的大灶旁那臺道具式的炕爐正在燒著煤炭,一股撲鼻的二氧化硫味兒充斥著房間,炕上被燒焦的席子和旁邊躺著的貓貓享受著冬日的溫暖。在另一個屋,那個常常被大家熱議的烤火盆靜靜的躺在角落,等著下一次上鏡使用,在灶間的煤氣灶,不知道做下一頓早餐會不會派上用場。一個燒柴的大灶、一個老舊的燃煤爐具、一個炭火盆和一個煤氣灶,做飯、取暖、熱水、喂貓,張同學家的生活用能已經實現多能互補。
手戴白手套,穿著黑布鞋,身著墨綠色棉衣,我們終于等到了視頻拍攝歸來的新晉網紅“張同學”。因為用火炕和炭盆取暖在村里較為常見,煤氣中毒的事件在當地也時有發生。為此,我們與張同學進行了溝通,希望張同學要注意家里的取暖安全,并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視頻創作中正確引導大家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注意安全取暖,為普及清潔取暖知識,提升節能環保意識,助力農戶安全溫暖過冬發揮宣傳引導和警醒作用。同時建議未來把國家對人居環境改造與清潔取暖的好政策、好產品、好技術在其內容中得到宣傳和推廣,為農村清潔取暖可持續發展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做出積極貢獻。
當地村民以燒柴取暖為主,“灶連炕+小煤爐”是標配
當地村民的實際取暖情況如何?走進周邊農戶家的小院,家家戶戶房前整齊的碼放著柴垛,有的人家有菌棒和少量的煤炭。房屋普遍是三間房,一左一右兩間房分別安裝有灶連炕和小煤爐用來取暖,兩套“灶連炕+小煤爐”基本是每家的“標配”,做飯有燃氣灶、電飯鍋,已經是電氣化設施。大灶燒木柴和玉米芯,基本常年會燒,只不過到了冬天燒的時間會更長一點。取暖爐一般燒煤,但這里通炕的取暖爐格外嬌小,也看出來比較省煤,一年平均也就燒1噸煤左右,按照以往煤炭價格也就700多元,加上電費和煤氣費用一年生活用能費用超不過1500元。照以往冬天的習慣,現在已經在燒煤取暖了,但因為今年煤價太高,用煤的人明顯少了。
“今年煤價2000多一噸,比去年高了700元,太貴了,買不起。我們這里柴禾多,現在幾乎都在用木柴取暖。現在天氣還不是太冷,爐子還沒生火,平時就燒火炕取暖,等天特別冷的時候再點爐子,今年計劃就燒柴過冬了,實在不行再用小太陽或暖風機輔助一下。”一位大姐說到。
據了解,當地政府還零星的做了電暖炕改造,除了政府補貼一定的金額外,農戶需自己支付600元,改造方式大部分是在火炕的基礎上鋪設一層電熱板,天不太冷的時候就用火炕取暖,天氣特別冷再打開電暖炕作為補充熱源,方便又快捷。
談及收入情況,某村民表示,“我們村人均耕地一畝,大多種的是玉米,一年收入也就2000~3000元,年輕人都在外打工掙錢,作為長輩,首要任務是要把房子蓋漂亮為孩子娶媳婦做準備,冬天取暖能少花錢就少花。”
農村清潔取暖可持續發展的幾點思考
農村清潔取暖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減少大氣污染排放,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近幾年,在相關政策推動下,農村生活環境與炊事取暖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高,但現實中也確實還有很多農村居民在使用落后的炊事取暖設施,不僅影響生活環境,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但這是否意味著像“爐灶炕”這樣的農村傳統用能方式應該被“一刀切”,一步邁入“電氣化”時代?農村清潔取暖未來的方向到底在哪里?政策應該如何有效引導和推動?如何真實落實因地制宜?以下談幾點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因地制宜是農村清潔取暖可持續的前提。群眾有沒有獲得感是檢驗一項政策成效的最終標準。近年來,農村全面推行“煤改氣”“煤改電”,應該說“雙替代”在有條件的北方農村地區成效顯著,但時不時的出現了防污染與保民生“撞車”的事情。究其原因,是沒有因地制宜的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來滿足農戶的取暖需求。由于我國北方農村地域遼闊、情況復雜,氣候條件不同、人員分散、經濟發達水平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而且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嚴重,他們長期以廉價的散煤和免費的薪柴、秸稈取暖,經濟承受能力弱,這種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改氣改電是好,干凈方便,誰不愿意用呢?核心問題是很多農戶用不起,用不起的東西就不可持續、就沒有生命力,返煤就是必然選擇。就像央視報道的山西運城馮村鄉被封炕的老人,盡管“煤改氣”“煤改電”有政府補貼,但這項惠民政策并沒有為她帶來實惠。農村地區以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失獨、孤寡老人群體居多,他們習慣了炕灶燒柴取暖,而且燒柴更是零成本,他們對清潔能源的消費有心無力,而且用電用氣取暖,效果往往比不上燒煤燒柴。
爐灶炕升級改造是農村取暖的現實需求。從現實情況來看,城鄉二元結構仍將長期存在,所以農村清潔取暖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在北方廣大農村地區,采用爐具燒煤和薪柴分散取暖的方式,不僅充分結合了地方資源條件,同時也符合居民生活習慣,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應實事求是的從農村資源稟賦、居民生活習慣、經濟水平等實際情況出發,圍繞傳統采暖方式大力推進清潔取暖爐具、節能灶炕的研發、推廣和使用,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產品的升級替換,并在資金、政策、輿論等方面給予明確的政策支持,以最低成本實現節能減排效應最大化,才符合農村實際,才是真正務實的辦法。
傳統與現代集合是未來農村取暖的方向。長期來看,在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改善國家戰略與農村清潔取暖政策推動下,農村用能電氣化是清潔取暖的終極目標,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從短期來講,在秸稈和林木資源豐富的地區推行生物質取暖;在農村人口密度低、農戶居住分散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爐灶炕取暖則可以較低成本解決問題。所以農村用能也將中短期內仍處于傳統用能方式與現代能源相集合的多能互補“新常態”當中,只有充分調動市場機制,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為傳統工藝賦能,才能滿足老百姓的文化傳承與現實需求,才是農村清潔取暖未來的方向,才能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