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這標志著我國在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浙江大學碳中和客座講師、《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闡述道,碳交易市場并非自然形成的交易場所,而是源于人類創造出的供需關系所塑造的市場。這一人為構建的市場,必須依賴于強大的政策框架來確保其有效運作。因此,《條例》對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的明確,不僅有助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擴張,同時也有助于金融業務在綠色低碳領域的拓展。
《條例》的出臺,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本制度確立了立法基礎。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覆蓋范圍,到重點排放單位的確定,再到配額的分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監管,以及配額的清繳和交易運行等機制,《條例》均做出了統一的規定。
爐具網了解到自2021年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達到2162家,我國碳市場年度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發展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如今,《條例》的發布無疑將引領碳排放權相關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的制定,進一步強化全國范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管理,以及碳排放權交易的監督,推動全國碳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來源:新京報 作者:陶野 原標題:《2024碳圈開門紅:《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通過》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