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棉花、花生等農作物的秸稈,只需裝到一臺特制的機器里,不到一分鐘即可變成優質“燃煤”。天津市自主研發的這項能源新技術,不僅使田間廢棄物變廢為寶,還可根治因大量焚燃秸稈導致的環境污染。昨天,記者來到寶坻的一個秸稈固化基地,目睹了秸稈變“燃煤”的過程。
走進寶坻區牛家牌鎮的秸稈固化燃料生產基地的廠房,兩臺機器正高速運轉,玉米、棉花秸稈裝入機器設備不到一分鐘,就變成了高密度的固化燃料?!?名工人兩條生產線,一天能生產出16噸高質固化燃料,安全又節能。”工人王云福說。
天津華之龍生物質能科技公司負責人徐鐵華介紹,秸稈固化燃料機械化技術是根據農作物秸稈的結構特性,應用壓縮成型原理,將粉碎的農作物秸稈壓縮成體積小、密度大、熱值高的燃料。生產1噸秸稈固化燃料與生產1噸煤成本相當。從燃燒效果看,1.4噸固化燃料相當于1噸標準煤,且無煙塵、無二氧化硫,接近于零排放。更為重要的是秸稈是再生資源,天津市每年種植的玉米、棉花秸稈就達600多萬噸。
牛家牌鎮汪曹莊村村民汪永強告訴記者,他家去年種有10多畝地,僅賣玉米、棉花秸稈收入便達1000余元。
徐鐵華介紹,秸稈固化燃料機械化技術由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之龍生物質能技術公司聯合研發,已獲多項國家專利。目前,天津市已在寶坻、武清、寧河等區縣建成了秸稈固化燃料生產示范點,年生產秸稈固化燃料50多萬噸,被作為煤的代替燃料,用于食品加工、制藥、小型發電站(自備電站)、供熱、洗浴以及蔬菜大棚供暖。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