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通過農牧局技術推廣中心了解到秸稈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爐具的,爐子燒的是秸稈做的顆粒燃料,秸稈顆粒燃料具有燃燒充分、無污染、廢渣少、省電、可定時開關、存儲方便的優點。我以前種的玉米葵花,收完秸稈都是當垃圾扔掉,現在可以拉到回收點兌換成秸稈燃料,三噸秸稈兌換一噸燃料,整個冬天用燃料大約兩噸,秸稈爐也是推廣中心為我免費安裝的,大大節約了過冬的燃料成本,是真正為我們老百姓做的實事。”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可鎮烏蘭忽洞村村民張蘭鎖表示。
武川縣嚴格落實《呼和浩特市2023年中央財政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確保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序開展。今年,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要求武川縣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任務為23.3萬畝,其中玉米秸稈2.3萬畝,向日葵秸稈21萬畝。截至目前秸稈回收率為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61%。
建設4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充分展示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可操作、能落地的秸稈利用模式。收儲運體系不斷健全,秸稈利用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市場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秸稈產業化利用結構更加優化,秸稈飼用轉化和清潔能源利用規模不斷擴大,秸稈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途徑不斷拓寬。
推廣秸稈能源化利用,助力“雙碳”工作。減少一次性能源消耗,重點推廣生物質燃料取暖爐具使用,擴大秸稈燃料的使用率,以武川縣百事通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內蒙古百草千方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引領,在周邊自然村推廣使用,通過示范帶動,逐步擴大使用率。采取收購周邊農戶的作物秸稈加工生物質燃料顆粒或農戶利用秸稈置換燃料顆粒、為農戶代加工等形式,實現秸稈離田和秸稈燃料化利用。
秸稈綜合試點項目的實施,建立了可持續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推進了秸稈飼料化和燃料化利用,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大氣污染,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積極推廣和應用秸稈燃料,為武川縣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武川縣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介紹,今年,推廣中心向自治區農牧廳積極爭取2023年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武川縣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目前向日葵秸稈回收任務已基本完成。推廣中心大力推廣秸稈生物質燃料爐具,用回收的秸稈制成顆粒燃料,有效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民的取暖問題,纏繞地膜的秸稈也進行了無害化處理。
原標題:秸稈“廢料”變“燃料” 實現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